APP下载

批评学生应“五忌”

2011-12-31张世之

新课程·上旬 2011年7期

  一、忌家长作风
  即发现学生有了缺点、错误后,不论青红皂白,抓住就批评,喜欢“一言堂”,一“批”到底。学生有话想说不敢说、不让说,一说就声色俱厉,严加训斥。这是一种“家长作风”式的批评,它往往拉大了师生距离,造成师生情感隔阂。
  二、忌不看对象
  教师教育学生要“因材施教”,这样才可收到大面积成果,批评学生也是如此。由于学生性格、心理、气质、兴趣、能力乃至个人经历、家庭环境等诸因素不同,教师在批评学生采用方法时也要因人而异。批评学生采用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如此才可收到实际效果。
  三、忌冷嘲热讽
  中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已有了自尊心、自知之明,犯了一点错误,就挖苦讽刺,什么“你学习这么差,看来脑袋有问题了”,什么“你这么顽皮,真是不可救药了”等等。这种“冷嘲热+jRenJEzS9nQ98fmWgCt7Q/xSVB1Slpj5a+dLr53P4U=讽”式的批评,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学生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乃至绝望等严重后果。这种批评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万万不可使用。其带来的严重的消极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四、忌多多益善
  批评学生特别是批评同一学生不宜过多过频,这样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一种心理:我一无四处,我满身毛病,我没有什么希望了。有了这种心理的学生,不断犯错误也就难免了。而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正是这样:常常犯错误的学生也正是常常挨批评的学生。难道说“批评”一点用也没了吗?不是,而是批评泛滥,学生容易习以为常,批评的效用自然就没有了。中小学生已懂得很多道理,如果他犯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毛病,你向他暗示一下,他就明白该怎么做了,哪能用得着经常性的大动干戈地训斥一顿呢?
  五、忌不虑后果
  批评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让其从思想上认识缺点、错误的根源和危害,从行动上去改正缺点和错误,不再重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采用“批评”这一手段教育学生时,要善于察言观色:学生思想上是否认识了?行动上是否改正了缺点和错误?还要善于概括总结:批评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失败的教训又在哪里?如果批评罢后不管不问,一走了之,这样就永远难以提高批评的技巧和水平。
  总之,教师运用“批评”这一手段教育学生时注意的事项很多很多,不一而足。批评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他贵在对症下药,恰到好处。它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和教育管理水平的高低,同时也与教师的工作经验丰富与否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地深入实践和总结工作经验,才能不断提高“批评”的艺术和水平,也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作者单位 河南省商城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