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011-12-31卢金秀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8期
所谓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生产和消费数量庞大的国家,要使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走向协调、持久的发展道路,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全体公民环境意识的强化,将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走向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承担未来持续发展重任的大军,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促进公众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下面我谈谈地理教学要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相关问题。
一、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1.德育目标
德育的任务在于发展、完善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目的是使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并最终促进社会发展。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要面向21世纪,就要使学生树立新观念、新道德、新价值观,以此作为理解、支持、参与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规划和行动的思想基础和自觉意识。这些新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树立环境意识和环境价值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使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及人地关系有兴趣,正确判断和评价人地关系现状和趋势,同时让学生懂得环境作为资源,其价值的含义:一方面指环境对人类这一主体在物质、精神、文化、情感、美学、经济诸方面的满足程度;另一方面指为使环境价值得以保持和提高,必须对环境有一定的经济投入,使环境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第二,增强自觉参与意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还要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全社会的发展战略,它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领域和产业部门,必须依靠全体公民、社会团体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2.智育目标
智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人的一般认识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智育的任务是由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三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任务的完成过程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有穿插、有依赖、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认识过程,地理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全面掌握并学会应用,能在环境和发展的问题上发表见解,提出方案,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2.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习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所以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地理学习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能力的基础。
3.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地理的教学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知识学习的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的性质,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的问题、方向及策略
“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
三、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
教师应以培养学习能力为中心目标,探索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要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做起,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参与的范围、质量及学习能力训练的效果,都应成为评价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以引导地理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应试型向能力型、素质型方向转变,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任务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同时,教师还要设置地理活动课程体系,地理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地理技能和地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解决家乡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强化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活动课程的模式可分两类:一类是校内活动模式,如举办环境知识竞赛,利用壁报、广播等信息渠道宣传环境知识和环保意义等;另一类是走出学校,组织以调查家乡环境问题和经济建设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如环保宣传、绿化街区、清理城市“白色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