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课”让美术课常教常新
2011-12-31孙立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8期
课”是指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所进行的预设、审视和反思,它是教师专业成长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实施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问”是一种思考,一种探索,一种回顾。只有“问”,才能激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才能发现不足,迅速找到前进的道路。通过“问课”,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得失与成败,预计教学未来的发展变化,探讨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不断丰富自身素养,逐步完善教学艺术,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所以,“问课”应成为教师每天的必需功课。那么,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实施“问课”呢?
一、确定“问课”的时间
“问课”不能只是“课后问”,“课前问”“课中问”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依据个人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认知实际及心理特点、教材特点等,在课前问问自己,如教材为什么这样设计?这节美术课教学目的是什么?预备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怎么上好这节美术课?除此以外还可以怎么上?这么上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么上是否会有某些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如何调控?如此“三思而后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中问”能随机把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课后问”更能查漏补缺,及时调整工作中的不足,扬长避短,有的放矢。
二、多“问”可“问”之人
教学不要孤芳自赏,自以为是,教师要走出“自我”的那片小天地,常去问一问,就会发现可问的对象很多。
1.“问学生”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服务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的疑惑、困惑,便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课下,随时随地和学生交流,课上通过大量的提问、活动,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包括思想、基础、兴趣爱好等,从而把握自己的课堂教学,及时了解成败得失,调整方法、措施,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2.“问同行”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新课改提倡集体备课,教师在平时教学之余,应该定时间、定地点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在活动中畅所欲言,积极交流课堂教学的经验体会,相互获取有用的信息、方法。另外,还要多请本专业及其他学科的同事听评课,这样不仅能批评扶正,更能加强学科间交流,完善交叉部分,改进我们的教学。每次课后归来,教师相互在办公室短时的交谈,也是解决课堂突发问题的有效方法。即使是短暂的外出学习,也要不失时机积极主动地向专家、同行请教,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措施。
三、多问自己的成败得失
一堂美术课上完,既不是万事大吉,也不是完事大吉,它只是暂时告一段落,我们必须抽空反思课堂,为整个工程的下一步工作做好前期准备。所以,要经常问一问今日课堂、昨日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如通过查找语言、课件、挂图、示范、线条、色彩以及学生课上的精神状态、学生的提问焦点等,找到教学成功的所在以及值得今后借鉴的地方,问一问哪一些经验可以直接运用,哪一些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化才能用,以怎样的方式运用于明天的教学等。
对于自己感觉成功的课,更要抓细节。不要以为学生情绪高涨的课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就不需要“问课”了,恰恰相反,更要穷其细节,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失败之处,从而探索改进的措施。对于自己认为失败的课,也要认真问自己失败的原因及今后的改进之策,更要问其中潜藏的成功之处、可借鉴之处,切不可全盘否定。
我在上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一课时,先是根据课标和教参深入细致地备课、做范画,上课不辞辛劳地示范,讲得口干舌燥,但效果平平,学生恹恹欲睡。我讲了一个班,到另一个班上课时,发现这个班的学生也如此。为此,我很苦恼,原因何在呢?对于刚进校门的新生,美术课若开不好头,以后三年的课该怎么上呢?一次,忽然发现一个学生在课上正偷看漫画,我灵机一动,让他到黑板上用线条画一组他感兴趣的漫画。他画了周日郊游的生活,画得妙趣横生,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许多学生的创作欲望也被激发了,他们争先恐后、跃跃欲试。这样一节“漫画大赛”代替了沉闷的线条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单调的技法练习探索出一条新路。这节课以新的内容赋予课堂生命活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新生的美术学习埋下了伏笔。这使我认识到:本来教材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手绘线条,且考虑到学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就设计了让他们画最简单的静物练习,不强调透视,但是教材没有考虑它的对象是一群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有着旺盛精力的少年,如果教师仅从教参和教材出发,只是完成教学任务,势必会使教学进入死胡同。
“问课”是“坐而论道”,而教学实践就是“起而行道”,只有实现“坐而论道”和“起而行道”的双向互动,并不断生发新的问题,促使再“问”、再实践,才能让教师走出惯性教学的漩涡,不断超越自己,让课堂常教常新。所以,每位教师都应“每日三省吾身”,让“问课”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种内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