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

2011-12-31黄晓燕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8期

  近年来,中国写意画被引入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且所占比重较大,由此可见我国对传统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过去,多数美术老师对于中国画的传统教法往往是单纯地临摹训练,这种教法不太适合低龄儿童,致使多年来中国画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未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重视。经过大量的实验和总结发现,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有效地学会中国写意画的基本技法,而且能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兴趣,拓展想象的空间。对学生来说,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对于老师来说,教学也显得信心百倍、轻松自如,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台上干巴巴地说教,学生也听得垂头丧气,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那么,对于中国写意画应该运用哪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呢? 我这里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通过配乐欣赏美术教学片,再加上教师适时讲解,给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画境,容易激发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极大兴趣。例如在讲写意画一单元的与荷花有关的内容时,就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器把齐白石的写意画《荷》和真照片中的荷花来对比欣赏,既可以了解荷花的结构,还可以比较出画家画的荷与真荷花的异同,使学生了解写意画不是逼真地再现客观对象,而是表现对象的主要特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接着欣赏齐白石《残荷》结构图,在画面左上部画上三个成熟的莲蓬、子粒饱满凸起,与石上伸入的花朵相对比,画面有节奏地显示出残秋之荷仍有生命力。随后再欣赏齐白石的《仲夏盛开的荷》的局部,用泼墨法画出黑色的荷叶富于浓淡变化,用破墨法画出的条条叶筋,使荷花具有厚重感,产生丰富的墨色效果,这样就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泼墨和破墨的含义,为接下来讲解用笔做好铺垫。
  
  二、游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初步接触中国写意画,对于中国画的用笔用墨和生宣纸的性能非常陌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玩墨”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这些技巧,而且玩得相当兴奋和激动。例如第一节在了解宣纸与普通纸的不同时,我让一个同学上台分别用墨水滴在两种纸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结果滴在宣纸上的墨水立即化开,而滴在白纸上的墨水没有变化,学生都惊奇地睁大了眼睛,这样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就了解了宣纸的特点。接下来,我引导学生通过玩笔、玩墨让其观察笔墨的性能,如侧画、横画会产生不同效果,墨加水量多或量少会产生浓墨、焦墨、湿墨等多种不同观赏效果。在学生对笔、墨、水、纸产生兴趣后,教师再引导他们掌握中国画的几种用笔方法,如运笔有中峰、侧峰、拖笔等。讲泼墨用笔,让学生任意画出泼墨,然后自己随意添加,就此了解泼墨的画法等。这样,教师通过笔墨游戏对学生进行潜在的思维拓展的教学,让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此种教学方法不仅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习惯。
  
  三、可数符号教学法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偏小,其造型能力较差。如果运用枯燥单调的重复训练,常常会使学生失去绘画的兴趣。可数符号教学法将国画传统繁杂多变的笔墨技巧化整为零,变难为易,帮助学生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获得灵感,在自由想象中,用所学的笔墨技巧,淋漓尽致地表现其童真、稚拙和自然之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中国画的基本绘画方法,而且能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兴趣,拓展其想象的空间,最终达到开发其智能的目的。例如在教《菊花》一课时,我把菊花繁乱复杂的花瓣归纳为“三片一组画菊花”,以三片为一小组,组成一个接近圆的形状。在教学时可利用CAI课件演示三片,发出响声再累加一组,直到累加成一朵花的形状。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菊花的画法。再如“S形画鸡冠花”“三笔画兰叶”,教师首先出示鸡冠花,让小朋友看看它的形状,用曙红加胭脂色,大笔横写出S形画出鸡冠花的顶部。本来难度较大的花型通过归纳总结变难为易,学生很快掌握了作画方法。在中国画教程中还能归纳为“两笔画石榴,一笔画柳叶”“两笔成圆画葡萄”“三笔成形青蛙背”“两笔画丝瓜,圆形画金鱼”等。如此归纳总结,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造型能力,同时使他们掌握了作画的技巧。
  
  四、开放式思维教学法
  
  在小学中国写意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深入生活,引导他们使用掌握的用笔、用墨方法及造型能力,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瓜果、动物、昆虫、生活场景等。教师要多尊重学生的选择,肯定学生的想法。
  好的教学方法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超前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在中国画的教法上进行有益的探讨,总结一些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为中国写意画的教学描绘一片灿烂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