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2011-12-31刘景洲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8期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正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被广泛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明确,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性强,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注重形式、忽视本质、缺乏实效,那么,怎样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一、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合作。二是分组时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次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实施正确的问题策略,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恰当、合适的问题是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这里所说的合适的问题是指问题的性质、难度、复杂度均与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相符,能够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掌握正确的问题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
第一,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紧紧围绕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以使学生的合作有明确的目的性。
第二,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精选。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挑选,要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小组成员的集体研究。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很容易解决,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难度过高,学生缺乏兴趣,易失去信心。因此,教师一定要精选问题,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趣味性、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用于小组合作学习。
掌握了正确的问题策略,还要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教学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包括集体的、个人的及小组合作的。合作学习只是综合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并不是唯一方式。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思想品德课程中有一些内容涉及地理、历史等知识层面的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或个人阅读相关资料,对于这样的问题,没必要实施合作学习;而那些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息息相关的内容,需要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究,进而借助全组同学的力量收集资料,整理归纳出想要的结论,就很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不仅限于课堂上,也包括学生在课后根据教师布置的专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探究活动。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合适的时机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只有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采取以下的步骤:教师情境导入—分层次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记录—小组汇报、补充—教师点评。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适当讲述,以使学生明确讨论的要求,包括讨论的目的、内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为了保证讲述的有效性,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呈现信息,讲述的量要适当,不宜太多或太少,应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记住或使用的重要内容来讲。另外,在合作学习前,教师还应准备学习卡片,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导,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适时的巡导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后,教师应该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对于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好思路、好方法要给予表扬,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梳理、解决。另外,要引导学生对照课前制作的学习卡片上的内容,检查自己是否有效地完成了合作学习的任务。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助,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