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1-12-31丁德勇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8期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当代教育者的责任。现结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恰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愉快的心情跨进知识的大门。例如:教学一年级“图画实际问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一个情境:“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大家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树上有9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要求他们用三句话表达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谈自己对图画内容的理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创新意识
  
  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好学具,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指导他们通过操作学具,从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问:“正方形有几条边?每条边的长度一样吗?”引导学生分组操作学具和进行讨论。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摆出正方形,学生很有兴趣地摆出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然后根据图形轻松回答。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拼出一个正方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的摆法最好?这时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都乐于开动脑筋,合作探究。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获得了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培养了他们创新的意识。
  
  三、开展合作交流,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知识面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相互交流及团队合作意识。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形。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与此同时,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后,我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自主学习,通过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合作探究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由于每个学生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能力是不同的,在小组合作探究和相互交流讨论中,其思维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创新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思妙想或意料之外的问题,不要训斥和轻易否定,要充分尊重学生,对合理、正确的应给予肯定,对不正确的应予以指正。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步讲解计算方法和过程,而是变“教”为“导”,变“教具”为“学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并写出算式。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比较、思考,抽象概括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余数比除数小这一规律。整个过程教师只作相机引导,学生在一次次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取新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通过适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其找到摆脱困境的办法;当学生取得独立进展时,教师应给予及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
  
  五、鼓励质疑问难,发展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质疑的过程就是思考、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教学民主,倡导课堂讨论,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猜想,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正确对待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多质疑、多探究、多发现、多猜想、多联想、多实践,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六、打破思维定式,挖掘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活动中成功的体验,会产生通过积极学习获得成功并再次体验成功的需要。定式思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其不利的一面,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突破定式思维的局限性和消除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散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大胆尝试。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当学生都能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再创设一种情境,向学生提出:在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为什么要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看哪个小组能够不用这种办法,利用已有的知识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就再次把同学们引入了思考、探究、创新的情境之中,学生一定会再次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
  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应当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和气氛,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动机,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