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体互动—自主建构”教学模式及其数学教学策略

2011-12-31上官光明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8期

  基础教育要走出困境,必须建立适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上,找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统一的途径。“群体互动—自主建构”教学模式研究就是在这方面努力进行的尝试。
  
  一、“群体互动-自主建构”教学模式
  
  以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的学习时间)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周期。课内课外不再有明显区分,只是在具体学科课堂上大家都要学习该学科的内容。课堂教学目标包括显性与隐性有机统一的三个层面: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修养道德。课堂教学以知识学习作为载体和主线,以“群体互动—自主建构”作为基本方式,道德作为师生课堂生活的文化成果。在价值引导、目标控制、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中,教师利用由同学组成的班集体具有可能产生群体正效应的特性,通过师生互动诱发生生互动,实现群体正效应。
  
  二、“群体互动-自主建构”教学模式的数学教学策略
  
  根据“群体互动—自主建构”教学模式的精神,我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设计并运用了下面的教学策略。
  1. 设计和运用《学生作业质量与进度统计表》
  在以一节课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扩大为以一个学期为单位的“学期教育”后,学生的自主时间和自主空间获得了实质性的大幅度拓展。在学生“各自为政”的宽松环境中,要使“群体互动—自主建构”能够活而有序、形散神聚,《学生作业质量与进度统计表》的运用是基本的保障。该表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制订,以新学期中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及进度的一般要求设计出来的,学生自学的质量与进度以完成相应作业的情况为依据。
  2. 建立与发展“小先生”队伍
  在数学教学开展初期,由教师提议或让学生推选有数学特长、乐于助人的学生组建2~3人的“小先生”队伍。随着教学的进行,逐渐发展“小先生”队伍。谁能帮助人,谁就是小先生。谁在某个问题上有独到之处,能给人以引导帮助,谁就是小先生。随着“小先生”队伍的发展壮大,班级课堂道德生态逐渐成熟。
  3. 设计和运用《问题征解与解答表》
  不同学生的各种不同问题如何才能得到及时、迅速、准确的解决?如何激励同学之间踊跃地提出问题和积极地解答问题,这是教学模式成功运行的又一个重要问题,《问题征解与解答表》,比较理想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该表为同学们聪明才智的激发、展示提供了又一个平台。表中记录自己遇到的问题、解答情况和帮助解答问题的同学的姓名。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明确问题并激励自己不断解决问题,加深同学之间的友情,培养感恩道德。
  4. “诸葛亮会”与《自学经验荟萃》的“创作”与“出版”
  我们提倡同学们在平时自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自学方法,注意发现和借鉴同学们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每隔一段时间,就由学生主持举办一次“诸葛亮会”,让每个同学畅所欲言,把自己前一段学习中的经验、教训、感悟介绍给大家,与大家分享。而后把同学们的经验材料汇总装订成册,形成《自学经验荟萃》,每搞一次这样的活动就产生一集。于是,切实有效的自学方法体系产生并不断优化升级,形成群体自学态势调控机制。
  5. 确立“不说不会”的原则,实现“答疑”连锁反应
  该方法操作简单,就是当同学向你请教问题时,你若能解答,就要给予解答;你若不能解答,也不要推辞说“不会”,而要和同学一起去请教其他同学或老师,直到把问题解决为止。问题和困难不仅是进步的阶梯,还是产生真情和友爱的沃土。以问题为纽带,把同学们联系起来。
  6. “分层学习法”的运用和推广
  “分层学习法”就是在学习时按难易程度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先学习整个学期需要学习的基本知识,弄清基本概念,做一些相应的基本练习,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明确思路和主攻方向。第二层,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索研究,解决一部分具有“控制”意义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并做具有相应难度的习题。第三层则结合与教材相配套的参考书,钻研一些综合程度高、难度较大的智能型题目。一方面是对所学知识的升华,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综合运用系统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运用“进步数”概念,实行“在群体进步状态中相对于自己进步情况”的评价
  每次考试的“成绩”以“进步数”的形式公布。“进步数”可以是正数、零、负数。“正数”表示相对于自己有进步,“零”表示相对于自己不进不退,“负数”表示相对于自己退步。在这种评价策略下,全班同学形成了一个动态进步的有机整体,相互促进,竞学进取。其最大优点在于它给 “潜能生”搭建了通向成功的台阶,使其每进一步,都能得到其“周围环境”的确认和成功的感觉。
  8. 奖学金分设为“进步奖”和“贡献奖”
  与“评价”相一致,奖学金分设为“进步奖”和“贡献奖”。“进步奖”是对所有有进步者(“进步数”为正数)进行奖励。“贡献奖”是以对班级和同学的贡献为标准的综合素质奖。“进步奖”的评定:以全班准备发放的进步奖奖金总数300元为例,把所有正的“进步数”相加,假若“和”为“+100”,用300除以100,结果是3,即“进步数”为+1的学生,可获得奖金3元,依此类推。“贡献奖”评定要根据平时对班级中接受较多帮助和关爱的同学的访谈与问卷。要达到的效果是:同学之间相互感激,和谐融洽;贡献者更自然,更乐于继续发扬其优良作风;被帮助者也能更自信、更大胆地去获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