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质

2011-12-31王伟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8期

  数学教育必须立足于通过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数学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小学生做起。然而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能力比较弱,因此如何培养他们的数学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新教材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摆、剪、拼、拆、分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1. 重视操作方法的指导
  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提高操作训练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具、学具的选用及操作步骤、操作活动过程的安排等。当学生操作顺序正确、方法得当时,就显示出他们的思维是准确的、有序的、清晰的。例如:在教学“凑十法”计算9加几时安排这样的教学程序:(1)复习十几的组成。(2)圈10练习。(3)根据算式摆小棒。(4)提出问题。怎样移动小棒使我们一看就能知道结果是十几呢?启发学生从一边的几根中移1根到另一边的9根中,变成1个10和几个1。
  2. 重视操作过程中的语言叙述
  操作是帮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一种手段,学生能够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达清楚,才能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例如教学应用题“学校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时,可分以下4步进行:(1)操作学具(摆学具卡片)。(2)语言叙述:白兔多,黑兔少,白兔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黑兔一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3)抽象概括数量关系:从白兔的只数里去掉和黑兔一样多的,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理解算式12-7中的7是指什么?(4)对比分析:把例题和复习题进行比较,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二、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不仅是学生数学素质的体现,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
  1. 加强算理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算理,要按照儿童形成概念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形成正确的概念,理解计算方法。例如:在教学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时,首先要进行0÷5的训练,再进行408÷2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百位上4÷2=2(把4个百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2个百)。所以先在商的百位上写2;十位上0÷2=0(零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零)。所以在商的十位上写0;个位上8÷2=4(把8个一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4个一)。所以在商的个位上写4;合起来商是204。如果把204中的0漏掉了,商就变成24了。这样使学生弄清了为什么商中间要写0占位。在此基础上教学324÷3=108,重点理解在商中只要不够商1,就要写0占位。从而使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 培养良好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
  学生明确了算理,理解并掌握了计算法则,不等于计算能力提高了。因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同样是影响学生计算正确与否的重要因素。分析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往往是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严谨的学风,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会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三、发挥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1. 研究教材体系,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
  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认真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数学知识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分析教材中蕴涵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因素,以利于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展。
  2. 研究教学方法,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构建过程,它一方面是学生积极认知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教师精心诱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围绕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四、采用多种渠道,促进数学素质的实施
  
  小学数学素质的教育任务通过数学教学来完成,主要从三个方面实施。
  1. 构建多元化的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要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目标的一些内容对该课时的要求。例如“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复习”,其复习目标不能只局限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正确灵活地解答稍复杂的正反比例应题”这种认知领域的层次内,还应设置如“对应、化归等数学思想的教学”,“渗透‘变中蕴涵着不变,不变中又蕴涵着变’的对应统一的辩证思想”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等目标。
  2. 优化教学渠道
  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通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环节的配合、教学过程的调节与控制等教学活动才能完成。因此,在多元化的目标体系确定后,必须要优化教学渠道,以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
  3. 重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上课的主要依据。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地将教材进行重新组合,要符合:①科学性——内容准确无误,内容的安排要符合逻辑体系;②深刻性——要有一定的坡度,利于学生掌握知识;③丰富性——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分量适当,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