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陪伴知识渗入心灵
2011-12-31熊志刚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8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教师要积极营造利于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相互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本质上是一种态度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其功能主要是动力作用,体现在对意向的调节、维持和定向上,它与认识一起,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施加重大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复杂的客观世界不会无动于衷,总是凭借对象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产生一定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心理形式就是情感体验。情感同人的要求、愿望、理想密切联系在一起,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杜威说: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情感的,另一个是社会的,它们是并重的,哪一个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这两者,心理情感方面是基础。
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现在的中学生大多年龄偏小,生活经验少,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情感丰富并且容易外露,有时情绪高涨、兴奋而洋洋自得;有时情绪消极而沮丧、郁郁寡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生动的语言、动作,巧妙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稳定在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状态上。
积极的情感是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动力源泉。离开情感,文化教育将只能是冷冰冰的、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而这种传授不能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情,不能让学生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反而会让学生把文化知识的学习看成是沉重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头脑装到另一个人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及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都有赖于情感这个动力因素。虽然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能,却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可能让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情感是起主导作用的。只有教师具有满腔热忱,才会激活学生的情感。只有当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达到共鸣时,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可能是高素质的人才,才有可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情感是联系教学双边活动的纽带。爱,不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每个人都有被爱和被尊重的需要。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下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