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思诱学让课堂活动生动有趣
2011-12-31曹立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8期
物理是一门对思维要求很高的学科,其理论性很强,如果把握不好教学的艺术,就会变得平淡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致就会锐减,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古人曰:“学而不思则罔。”如果教师能把物理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贴近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兴趣盎然,再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教学效果当然就会大不相同了。如何能使我们的初中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呢?我们知道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对新事物很好奇也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容易调动。但他们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是注意力不够集中,且不能持久;二是他们喜欢思考问题,但不够全面、深入。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探究、乐于学习,使课堂变成学生向往的地方。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有几个做法大家可以试试:
首先,运用情境激趣激思法。怎样把生活实践搬到课堂上呢?我们可以利用多种媒体,把生活实践艺术地再现在课堂上,比如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些形象的、生动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吸引到科学的探究领域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体验为基础,进行大胆的猜想,然后用实验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还可把以前的一些纯知识的、脱离生活实践的题目改为紧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问题情境……这些都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较为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找出提取物理研究对象和物理模型关键因素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激烈的认知冲突既会激起学生激烈的思维震荡,又会让学生生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学习、主动参与探索、渴望获取解决问题办法的心理倾向,从而为进一步在知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学习蓄积良好的准备。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认知冲突的学习过程,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不会有深刻的印象,容易产生遗忘;相反,预设了认知冲突的学习过程,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预设认知冲突的时机。比如在讲授“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教师通常要做一个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的演示实验,如果此时教师直接进行操作,由于学生不明确学习目标,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讲授前先做一个对比实验:将乒乓球放在口朝下的漏斗下方,然后松手,会看到乒乓球自由下落到地面。这时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我将乒乓球放在口朝下的漏斗下方,对着漏斗向下用力吹气,然后松手,会出现怎么样的结果呢?”很多学生可能会这样想:不吹它,它自己就自由下落了,何况是再吹它呢。但实验结果却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这样的认知冲突,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大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索,为学好本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思诱学。物理学科的学习应以实验为基础,因为物理知识来自于实践,也要运用到实践中去,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然后再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的学习才是科学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把实验作为学生探索自然的重要手段,对其高度重视。物理教学中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扭转被动学习的状态。特别是探究性的实验,像课外小制作、小发明等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好办法。比如在教学“电动机”时,如果教师拿个电动机摆弄,然后再挂一张图说说其就里,往往学生听的是云里雾里不明就里,学的是寡淡无味,激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如果教师这样安排这节课,我想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第一步,教师提前一天布置一个“玩”的作业——让学生把自己心爱的赛车马达拆下来,没有的可以用其他玩具上的马达代替。仔细研究一番,看看马达的构造、连线,然后接上电池看看转动的情况,此时再把电池反接看看转动情况。这些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了知识储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步,结合课前作业,上课时让学生先预习一下本节课的内容。这时,善于思考的学生可能就会明白马达的原理,此时,教师稍作引导,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第三步,为了巩固拓展学生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再布置一个大型的“玩”的任务——班级赛车,比一比谁的赛车跑得快,谁的办法好又多,获奖者还要向大家讲明原理。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既兴奋又喜欢,自然而然达到了本课教学目标的要求。
实践证明,用激思诱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学习始终充满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愿望,能够尽力克服学习上的障碍,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当然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强,正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本栏责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