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改的给力抓手

2011-12-31李珍珍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8期

  课改10年,已进入了深水区。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长远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我市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会上,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宝华明确提出了“构建道德课堂,提升生命质量”的命题,并确定将这一教学质量内涵建设作为今后5年郑州市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时间,关于道德课堂的讨论在郑州市各中小学校成了老师们热议的话题。我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也受益匪浅,现整理如下与大家分享。
  
  一、道德课堂源于理论实践
  
  众所周知,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改10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学生品德、能力的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都在改变着师生的观念、行为,改变着课堂的形式、内容。然而,由于升学考试的竞争和压力以及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仍然存在:知识本位、应试本位和分数本位的课堂教学在一些学校仍然盛行,“四个满堂”(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和“四个虚假”(虚假自主、虚假合作、虚假探究、虚假渗透)的课堂“模式”仍然占据着一些学校课改的高地。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导致生命活力缺失,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缺少积极、愉快、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多的是枯燥、乏味、疲惫、厌烦、挫折的感受。这些现象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课堂效果高碳、高消耗,低效、无效甚至负效,扼杀了鲜活的生命形式,恶化了师生的生存状态。我市在经历了领会课改精神,新课程标准解读、细化,校本教研等一轮轮学习后,急需在教学质量内涵发展中拿出实际行动,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行为。道德课堂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的。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生态的课堂,是能够很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是一种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家园。它着眼于教学的基础环节——课堂,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实需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不断研究探索,步步深化,凝练而成。
  
  二、道德课堂新在策略方法
  
  总的看来,学术中的道德课堂多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提升个体的内在品质。其理念多侧重于通过理性指导及教师修身、学校文化等外在因素的积极熏陶、渗透,影响学生自觉转化道德品质。
  道德课堂的“道德”则是两层意思,“道”即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德”即生态:围绕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而建构的课堂生态。教育即道德: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的途径,致力于“德”之目标)。道德课堂,核心是尊重学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是合乎规律、尊重规律的。
  换句话说,在如何实现道德品质转化的问题上,道德课堂以学生主动学习为突破口,侧重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收获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用“合道德”的方式去实现。意在通过教师道德的行为及意识的规范和对教师能力的统一训练、提升等这些可操作的方式,尊重、理解学生,实现与学生平等对话,为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获得情感体验提供支持。同时,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保证学生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
  
  三、道德课堂重在行动研究
  
  道德课堂最终要实现质的飞跃: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变知识课堂为情感课堂,变“教本”为“学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单纯依赖教师讲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最终形成师亦生、生亦师、教学相长的课堂生态,实现学生学习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共同提升。而这些改变正是我们在实践中需要认真研究、有所作为的关键所在。将道德课堂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看,它所涵盖的问题是复杂而宽泛的。它不仅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育德问题,也不仅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问题,还研究课堂教学的德性问题、人性问题,研究解决课堂教学的目的、行为和结果的一致性问题。然而,道德课堂从问题中来,必定要解决问题。实际上,对它的研究就是在实践领域中进行的“一次次尝试、反思—阶段总结、尝试修正—再反思、总结”的一个持续的行动研究过程。
  要实现道德课堂,不仅需要一致的认识,更需要一致的、积极的行动。在理念传达、统一认识中,我们已经看到研究者的行动努力。他们对如何进行道德课堂建设做了初步的指导,即以新课程的理念,从道德自觉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审视那些不道德的教育现象,努力加以改进和完善;使自己在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的教学,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和人格发展、健全的过程,让课堂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构建道德课堂,郑州市教育部门只给理念,不给模式,只设立了基本的课堂教学“通用原则”和“基本方法”,要求将道德课堂的行动研究任务落实到每所学校、每个学科、每位教师。这无疑给了全市学校、一线教师注了一针强心剂。各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探索符合自身学校实际的道德课堂。目前,市内很多学校积极进行了道德课堂的有益尝试,涌现出不少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如:一中的“主体课堂”、一○二中的“自主课堂”、 一○七中的“生本课堂”、七十四中的“理解课堂”等。
  如今,一个以道德课堂为平台,以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为目标的行动研究氛围正在逐渐形成。笔者认为,道德课堂将成为郑州市课改的给力抓手,全面发展学生不再是一句空话,有了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