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2011-12-31吴志国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2期

  摘 要: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把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情境、加强朗读、揣摩词句、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五个方面对语感培养的一些途径、方法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培养;学生;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吕叔湘先生曾主张:“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把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语感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是思维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是互动的。阅读也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之中,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大脑琴弦,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先问学生:“大年夜,你们都做些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全家人包饺子,有的说在和伙伴放鞭炮,有的说再看春节联欢晚会……脸上充满了欢乐。紧接着,我说:“19世纪,丹麦的一个大年夜,天又冷又黑,还下着大雪,有个小女孩却赤着脚,穿着单薄的衣服,走在冷冷清清的大街上……”这时,我按下了录音机,让学生随着一首十分悲凉的乐曲进入了课文的情景。这时,学生的情绪也随着课文内容和音乐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刚才的欢乐气氛已不存在了,教室里变得静悄悄的。特别是听到小女孩冻死在大街上时,有几个学生竟流着眼泪,低声抽泣了起来。显然,学生已经进入了情境,他们的心与小女孩的心紧紧的连在了一起,都为她的悲惨遭遇而悲痛。通过这样两种情境的对比,更加深了学生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黑暗资本主义社会的仇恨。可见,通过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情味,诱发语感,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心灵深处。
  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实在是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因为“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作为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之一的朗读,仍具有重要的作用。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对语音、语义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对优美的文章反复进行朗读,会增加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觉上感到不适而发现问题。朗读时应仔细品味关键词语,感受关键词语在语言中的表意效果。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用得好,这是作者对“到”“过”“吹”等字进行比较后才选定的。原来的几个动词缺乏形象感,而“绿”字色彩鲜明,生动刻画出了江南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朗读时就应该仔细品味“绿”字的表意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训练。
  三、揣摩词句,培养语感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由于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用于阅读的时间是最多的,因而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感受语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途径。学生的语感不能靠教师讲出来,而应该是让学生去悟出来,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叶圣陶老先生就曾说过:“学语文主要是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多留时间给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并不适时机的去进行点拨引导,指引学生把心放在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在一些关键词语上“咬文嚼字”,运用增、减、换等方法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景阳冈》一文中写武松对付老虎的三次进攻用了一个“闪”字。我让学生把“闪”字换成另一个词,可以用什么?学生说可以用“躲”或“避”。“那为什么这里不用‘躲’或‘避’而用‘闪’字呢?”让学生再一次仔细读课文,结合上下文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体会“闪”到底还有什么含义。读后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闪”不仅仅是“躲”“避”的意思,还含有人物动作灵活、敏捷、主动的意思。从而初步感受到武松打虎的英雄形象。认识到用“闪”确实比“躲”好,体会到作者用词是多么准确、传神。
  四、发挥想象,创造语感
  想象,就是由一个形象联想到另一个形象,由已有形象创造出另一个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再现生活的能力。它是文学艺术的翅膀,借助它,作者就能浮想联翩,“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从而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启迪想象,使学生受到形象的感染、意境的熏陶,从而领会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的《月光曲》所体现的情境,我配上轻柔的音乐,结合画面,再加以有感情的朗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小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在这境界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之后又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汹涌澎湃的大海边,感受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跌宕起伏,由此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五、联系生活,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语感不仅要靠朗诵和揣摩,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深切的生活经验。叶圣陶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即读到文字时,在头脑中要再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把语言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具体领会它的意义和情味。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下转第181页)(上接第180页)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老师提出“焦急”“耐心”这两个词语,诱发、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首先让学生展开联想,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如到火车站接亲人,你提早等候在车站,可是未到时间或火车晚点了,这时你的心情当然是焦急的。然而,你仍然要坚持等候,没有回家,这又表现出很有耐心。由此点拨引导,学生即能顿悟到此处的“焦急”是表现出了老奶奶盼望早一点看到总理灵车。“耐心”表现了她送别总理的诚心,不管多晚都要等到。这就准确地反映了老奶奶对周总理热爱和怀念的感情。
  总之,培养语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语感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在于循序渐进,需要依靠长期反复的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