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在家庭中孩子自理能力差的原因分析和策略
2011-12-31张怀忠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2期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于准确地把握分寸,把握好尺度。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父母宁肯自己吃苦绝不让孩子受挫。这样没有受过挫折的孩子,在成长中一旦受到挫折,他们是承受不住考验的,因为他们没有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爱,既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需要,更是一门艺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幼教工作中的一点经验和家长探讨一下:
一、不要包办孩子
包办孩子是指父母代替孩子自己应该做的一切事情,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从而使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越来越严重,无论是物质还是情感都进行娇宠。从婴儿期开始,家长们尽其所能,对孩子是慷慨大方,吃、穿、玩、用样样俱全,基本上是孩子要什么家长给什么,并且攀比之风日盛,并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情感上,则过多的爱抚,对孩子是百依百顺,无论何事全部包办代替,无所不到,无微不至,并过多保护,不许孩子接触任何能造成伤害的物体,孩子稍微有疾病,则小病大恹,无病猛补;孩子先行,多人防护,甚至想把孩子放在无菌环境中抚养。
二、解决策略
父母应该给孩子更高层次的爱,这是应该的。但是给孩子体验的机会,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到经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自己去避免挫折,这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爱。尤其是独生子女,更要有意识让他们在成长中受一些生活的挫折和体验,这种心态的变化对子女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若孩子提出无理要求,父母坚决反对,不要使孩子错觉,误认为苦恼有效,应设法利用孩子易于转移注意力的特点,寻找周围的新事物来吸引他们,转移他们的视线,带到新的环境,使其情绪慢慢消失。
(一)教会孩子独立
1.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
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培养。父母的关怀和照顾太多,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培养的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劳动观念丧失,依赖和索取心理滋生,生存能力弱化。对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让孩子参加劳动,一来可以使孩子从家务劳动中体验到责任感、自信心和独立性,二来能使孩子变得聪明,“收视闹得老师”“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孩子动手操作促进智力发育。
2.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做父母的应该放手让孩子在他生活的范围内自理,给孩子在家里设置单独的区域,让他们在区域中学习东西的摆放,活动进行由幼儿自己做主,给他们一种小主人翁的感觉,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体验的乐趣。不要怕他们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茁壮成长起来。因此,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动手自理能力,让孩子从小得到锻炼的机会,并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在生活中获取知识、指挥、发展的能力,从而创造自我。
(二)学会与孩子沟通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关怀、友谊是教育孩子的基础,亲情的温暖比严格的管教更重要。一位教育家曾经说:“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假如孩子不同意你的看法,也要认同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应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举出具体事例支持自己的想法,坦诚地分析双方意见。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不压制孩子的思想,自然赢会得孩子对父母的尊重。讨论一下:大家厚腻的感受,有哪里做得不好,再想想向孩子应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诱导孩子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通过深刻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机会,增加孩子自信心,获得良好的感觉,更愿意与人交流!
(三)教会孩子保护自己
环境的创设都是为了使儿童有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有助于孩子的发展,使儿童顺利地生活。知识经验的缺乏,会造成儿童危险事故的发生,应该做到必要的防范意识:让孩子能说出家庭住址和电话;在游戏活动中注意自己保护自己,如不自己过马路,要有家长带领,红灯停绿灯行;不与陌生人走,不给生人开门,不吃陌生人送给的食物;在乘车时不要把头和手伸出车窗外;在公共场所不擅自离开大人;看电视要保持一定距离;在活动中不会玩某种游戏或不会操作时,不要发脾气或执拗行为,应主动请求别人帮忙或指导等等。
总之,我们当父母的对孩子的自理能力,一定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做到科学地爱孩子,让孩子在真正的关怀下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 河北香河县渠口镇大鲁口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