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小组合作学习
2011-12-31王治山李国强孙道助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2期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组建科学的合作学习小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利用激励的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几方面谈一些主要做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做法;给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但是我们常常看到,由于小组划分的随意性,组织的散乱,设置的问题缺少研究价值,学生参与的欠平衡性等,致使小组合作只是少数尖子生的舞台,造成小组合作活动看似热热闹闹,实为摆架子、走过场,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那么,怎样才能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呢?
一、组建科学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
科学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一个学习小组应该是一个班级或集体的缩影。因此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搭配成若干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为妥,保证优势互补和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以便使小组探究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小组长可由民主推选出具有较强责任心、组织管理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正常开展;也可以采取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锻炼与施展才能的机会,防止思维定式与惰性的产生,增强小组活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二、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基石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通过组内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是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但往往教师最容易忽略的是小组合作之前学生独立思考的时空。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才会有交流的需要和能力,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时,要提醒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组的同学说一说,这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效。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要让学生先独立地看一看、猜一猜、算一算三角形面积,然后再同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是怎么猜的,怎么量的,怎么算的?自己有什么发现,再听听同伴的做法和意见,与自己的又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在充分感知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他们的合作将不再盲目,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三、民主、宽松的氛围——合作学习的成功保障
合作学习的教学课堂,注重的是让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教学中如果善于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交流学习方法,营造合作需要的宽松民主氛围,可以增进彼此间知识、情感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准自己的位置,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
四、“共同愿景”——合作学习的内在动力
合作学习的需要和有效性取决于学生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共同愿景”,即具有共同目标指向的愿望,以及个人具有实现这一共同目标的可能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目标,就可以避免合作学习的盲目性。每一次合作,教师需要事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教学目标包含学习目标,并切实使学生的学习任务真正具有合作性,使学生确实感受到“我需要与同学合作”,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通过生生之间的相互启发,进而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产生新的灵感,使问题迎刃而解。
五、“引领”——合作学习的外在助力
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需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当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针对学生能力之间存在的差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帮助性的提示,当部分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得到一定的启示,而不至于束手无策,降低学习效率,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所必备的素质。我们的合作学习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迎合新课程需要,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六、“激励”——全面进步的保障
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其成功学习创造条件。其次,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激励这一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愿望。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都由小组推出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意见,对于这位“发言人”而言,他当然能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回答,并积极进行鼓励,使他们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使每位学生都能学会合作,以保证合作学习取得最佳成效。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尤其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下转第162页)
(上接第161页)参考文献:
[1]张行涛,郭东歧.新世纪教师素养[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149-156,206-220.
[2]赵国防.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M].小学数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3):130-140.
[3]谢家碧.共同关注:合作学习[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1(4):4-10.
[4]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作者单位 王治山:安徽省阜南县田集镇张集小学 李国强: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孙道助: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