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理念下中学语文小说的鉴赏方法

2011-12-31贾鸣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2期

  文学作品的四大样式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在这四大样式中,小说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文体。可是如何阅读和鉴赏小说,大多数学生还很茫然。不少学生阅读小说只是看故事情节,老师布置写鉴赏文章,却不知从何下手。因此如何让学生掌握阅读鉴赏小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个课题。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孔乙己》这篇小说为例,谈谈小说鉴赏的方法。
  一、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人物形象虽然是小说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的,因此,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书这个环节开始,只有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众所属知,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必须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小说也是如此,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是由线索贯穿起来的,所以阅读鉴赏小说的第一步应该是理清线索。
  《孔乙己》一文的线索:孔乙己与“笑声”(笑声中登场——笑声中表演——笑声中惨然死去)。
  孔乙己之所以能给我们留下如此鲜明、深刻的印象,是与小说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的写法分不开的。作者不仅从孔乙己的衣着、相貌、举止、神态上写出他的迂腐可笑,而且从他所处的环境、个人遭遇中表现他的悲哀。孔乙己的周围充满了冷漠与残忍的“笑声”,这笑声贯穿全文。
  孔乙己在笑声中登场,最后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不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批判了群众的麻木,而且使小说的主旨表现得更突出、更深刻。
  二、掌握手法,分析人物
  如果说小说教学的第一步是要求学生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话,那么掌握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有哪几种呢?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首先要求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刻画人物的。
  1.孔乙己出场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对他脸色的描写
  鲁迅先生擅长于肖像描写,他能准确地抓住人物的特征,“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孔乙己出场时对他的肖像作了这样的描写:“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一段肖像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孔乙己的内心世界和生活遭遇。
  文中好几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站着喝酒”这一动作,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经济拮据、穷困潦倒的窘迫,这是孔乙己形象最重要而鲜明的特征。“排出九文大钱”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孔乙己穷酸而想炫耀的自赏自傲的心理。“将两个长指甲敲着柜台”鲜活地刻画出孔乙己的迂腐不堪、卖弄学问的得意。“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孔乙己虽善良,却又经济拮据而窘迫的恐慌无奈的心情。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他被打断了腿,蜕变成四足爬行的“动物”,照理说,四肢着地应是“爬”字,可是作者偏偏用一“走”字,而且一再强调孔乙己是这样“走”的。可见,其间蕴藏着作者多么深广的愤懑和不平啊!作者不忍心改“走”为“爬”,孔乙己毕竟也是人啊,可现实又不能不令人瞠目结舌:他确确实实沦为四足爬行的“动物”,似“走”实“爬”,这种矛盾而复杂的心态从两个“走”字中充分地流露出来。更为撼人心魄的是,孔乙己嗜酒成癖,至死不改,即便是到了穷途末路,仍要“摸”钱喝酒。这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结果,更是作品振聋发聩的力量所在。
  3.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小说多次描写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了他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之深。在“不多不多”之后用上《论语》里的句子“多乎哉?不多也”,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描摹得穷形尽相。他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是他争辩时说的话。这种争辩,是孔乙己式的。他把“窃书”与“偷(物)”“读书人的事”与别人的行为区别开来,在字面上作辩解,其实是无力的,只是在玩概念。正因为如此,所以他越是说得认真,酒客就越讥笑他。这也与他开口闭口“之乎者也”的性格相吻合,更显出这个没落封建文人的迂腐和可悲。
  三、鉴赏环境,概括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鉴赏小说不可缺少的环节。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文章开头占用三个自然段描写咸亨酒店,为孔乙己的出场做了铺垫。咸亨酒店独具风格:曲尺形的大柜台;随时温酒的方式;下酒的小菜——盐煮笋、茴香豆、荤菜;“短衣帮”靠柜外站着,买一碟盐煮笋或茴香豆做下酒物;长衫主顾则踱进店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这其中一长一短、一里一外、一荤一素、一坐一站,鲜明的对比揭示了顾客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这是旧社会的缩影。小说第2、3段介绍“我”的职务,“我”的见闻,实际是写出封建社会那令人活泼不得的、阴冷的一角:气氛单调无聊,人与人之间对立、欺诈、猜疑、冷漠。孔乙己处在这样的环境下,“穿长衫”又“站着喝酒”的特殊地位,揭示了孔乙己与社会环境的尖锐矛盾。孔乙己既不肯脱下长衫,放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不肯与劳动人民为伍,又摆脱不了穷困潦倒的境遇,这就决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孔乙己》中还有一段自然环境描写。“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写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时仅仅二十个字左右就交代了时令(天气)的变化,衬托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预示了孔乙己的不幸结局。这简单几笔的勾勒,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小说鉴赏应紧紧围绕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展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或预习课文时,必须按照这三个环节进行;在指导学生鉴赏作文时,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要抓住小说的某个方面进行读后感或评论性文章的写作。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 贵州省黄平县浪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