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体育教师的心理品质

2011-12-31李跃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2期

  摘 要:体育教师在学校不但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评价者,而且还是集体运动的领导者、体育运动的组织者和集会集合的指挥者。由于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体育教师;体育运动;心理品质
  
  在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师是处在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学校体育工作主要依靠体育教师完成。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除了要具有有效、全面的运动技能和广博的知识外,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才能以自己优秀的品德影响学生,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完成培养合格人才的艰巨任务。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包括很多方面,从适应教师角色的角度看,最主要的有以下几项:
  一、积极的工作态度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要想干出点成绩来,都必须具备一项基本素质,那就是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体育教师的劳动是以示范性和感染性为重要特征出现的,并且授课的班级多,还要组织全校的早操、课间操、课余体育锻炼和课外运动训练竞赛以及全校性的集会活动等,接触面广,对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刻。所以作为老师,就必须身体力行,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体育教育事业,对体育事业有献身精神,还要有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勤奋工作,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
  二、较强的教育能力
  体育老师所起作用的大小,常取决于教学能力的强弱。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是关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身体运动方法和锻炼方法,以及运用这些方法科学地发展人身心的一些综合的科学知识。学生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自主、科学地安排自己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法,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讲明运动概念和运动原理,能把自己的运动表象通过示范动作准确地表现出来。体育教师还应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运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墨守成规,能根据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结合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独立地改进、设计、创造新的运动形式,并能创造性地吸取别人的经验,进而改善自己的教学。
  三、高尚的情操
  教师的情操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是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把金钥匙。教师的示范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巨大的、生动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感染和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也正是如此,教师不但要注意言教,而且还必须从身教出发去影响学生,事事从我做起,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形象,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以事业为重,以学生为重,坚持献身教育、教书育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讲文明、有礼貌、作风正派、言行一致,对同事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谦虚谨慎、艰苦朴素、勤奋工作、锐意改进、不断创新,潜心教育实践,用自己的先进思想和高度的责任感影响和感染学生。
  四、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支配自己的行动,并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因素。坚强的意志是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在困难面前,体育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这是搞好体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的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需要长期的、不间断的努力。运动技能的训练、运动竞赛的开展,都要克服一系列的内外困难。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的“做”。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训练运动队的运动成绩,需要体育老师的耐心和毅力。因此,体育老师要做好教学工作,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各方面的协作能力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这一流传至今并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团结协作就是力量。从育人角度说,这一力量就是“教育合力”。从宏观上讲,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组成的“教育合力”共同施加影响的结果;从微观上讲,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集体的共同劳动,是所有教育者协调合作,互相配合施以教育的结果。学校的体育工作并不只是体育教师的工作,体育任务也不是体育教师可以单独完成的。学生进行体育活动,需要全校甚至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体育教师应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做到与别人团结合作,共同搞好学校体育教育。体育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可敬的、可亲的,进而喜欢上体育课,最终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与健康知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学校体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与修养.中国和平出版社.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