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
2011-12-31邵勇骏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2期
摘 要:案例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一种新途径。目前,职中德育课教学普遍陷入两难境地,德育学科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变化的形势。因此,德育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案例教学法对传统讲授法的挑战,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应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法律案例教学;新途径;学生的主体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特别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课堂教学。它既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进行思想教育、法制宣传的有效手段;既通俗易懂,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树立正义感,并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案例教学强调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中,采用以法律案例来说法的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方面的培养教育。案例教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它可以促使学生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思索、实践中张扬了个性,发挥特长。
案例教学法就在于让学生进行探索和尝试,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尝试中,知道了如何利用教学提供的条件或创造条件去获得自己欠缺的东西。案例教学法正是这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的教育理念得以实施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虽不是万能的,但却是一种独特的、很重要的而且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运用,既可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我在讲授“正当防卫”时,学生对正确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有困难,而通过案例分析,既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又教会了学生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正确方法。讲授时尽管正当防卫的四个条件即:“防卫的目的必须正当,防卫行为必须适时,防卫的对象必须特定,防卫的结果必须适度”讲得很清楚,但碰到具体问题就很难区别了,教学时我就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某职校实习生李某在下夜班回家时,在一偏僻小道上遭到抢劫,李某迫不得已交出了身上的钱财,正当抢劫犯低头数钱时,李某突然从地上拾起一块砖朝罪犯头上砸去,李某拿回钱到公安机关报案,李某事后得知,抢劫犯经抢救无效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不属于正当防卫?由此开展讨论,学生争论非常激烈,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李某的行为到底是不是正当防卫?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解开谜底。
首先,要弄清“适时”这个问题,也就是非正当防卫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李某选择的这个时机算不算适时?应该是适时的。因为歹徒还未逃离“犯罪现场”,实施暴力反击应该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不能作无谓的牺牲,它应起到既维护合法利益,又制止不法侵害的作用。
其次,要弄清楚“防卫的结果不适度”这个问题。“适度”也就指防卫行为的性质,轻重程度与不法侵害行为的性质及轻重程度大体上相适应,并未作严格的限制,理解时须注意三点:第一,从“制止住”的角度看,防卫行为只有稍重于侵害行为才能有效地制止住不法侵害,因此应当允许防卫人采取较重的手段进行防卫,不能限得过死,否则会限制防卫人行使正当防卫权,不利于保护合法权益。第二,侵害行为往往来得突然,防卫人在很短的发案时间内不可能准确判断侵害行为的性质和轻重程度,攻、防双方在运动中,防卫人的防卫行为也不可能完全按自己预定的计划发展,可能会出现偏差。第三,应当辩证地看待防卫与侵害行为的轻重程度,要综合防卫人与侵害人双方的身体状况、人数多寡、所使用的工具等各种情况来进行判断。通过案例分析解决了同学学习过程中的迷惑,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因为正确区分“正当防卫”与“非法防卫”关系到行为人“罪”与“非罪”的大事,教学时绝不能含糊其辞,而应当通过案例来讲深讲透。
“案例教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它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展示,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对案例进行质疑、分析和运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它是职中德育课教学的一种新途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德育亲和力的有效形式。当然,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舶来品,我们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与理论可以借鉴,因而,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其要旨。对此,它更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
(作者单位 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