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的“庚款兴学”
2011-12-31戚霞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2期
1900年6月10日,八国联军侵华,因这一年是中国夏历的庚子年,所以在1901年9月7日签订的《辛丑条约》中的赔款称为“庚子赔款”或简称“庚款”。这次赔款,帝国主义国家勒索白银达四亿五千万两,成为中国历史上数额最大的一次赔款。
美国在庚子赔款中索取白银三千多万两,由于索款过多,因此才有交涉退还之举。此举最初始于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向美国当局提出倡议核减赔款之事:“贵国如能倡首,义声所播,兴起闻风矣。”
美国总统在1907年12月3日的国会咨文中,要求国会授权退还庚款,作为教育之用,而向美国派遣留学生是其主要形式。这一提案在参议院顺利通过。1908年5月25日,美国总统签署此案,并于7月11日通知清政府。这一重大举措,在中美舆论界引起巨大反响,一片赞美之声。美方规定:美国原收受赔款总额为24,440,778美元,现减为13,655,492美元,退还10,785,286美元,从1909年至1937年逐年退还,数额不等。具体实施办法是:(1)从1909年1月1日退款开始,中国政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留学美国,接受高等教育;(2)创办清华学堂作为学生留美前的预备学校;(3)在京设留美学务处,负责选拔留学生;(4)在华盛顿设立留美学生监督处,负责留学生管理事宜。
为此,清政府将荒芜的皇家园林——清华园作为学生留学前预备训练的“留美肄业馆”,并改为清华学堂。选拔后的学生在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后来,这一天定为校庆节)。此外,为达到预期目的,清政府还制订了《收还美国赔款遣派学生赴美办法大纲》,规定80%的学生要学习物理、化学、农业、矿业、机械、铁路等自然科学,至1911年已达650余人。虽然清政府灭亡,但庚款留美活动继续发展。据统计,1924年留美学生共计1637人,其中65%为自费生。
那么,美国为什么要提出“退款兴学”的主张?毛泽东同志在《“友谊”,还是侵略?》一文中明确指出:“参加八国联军打败中国,迫出庚子赔款,又用之于‘教育中国学生’,从事精神侵略,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这句话充分揭示出美国“退款兴学”的实质是继洋枪洋炮的攻击之后,再从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达到俘虏中国人民的目的。
早在1907年,一个长期在中国传教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出版的《今日的中国与美国》一书中,就积极鼓吹“退款兴学”的主张。他在这本书里还转引了1906年美国伊利诺州大学校长詹姆士给美国总统的《备忘录》。詹姆士在《备忘录》里毫不隐讳地道出了“退款兴学”方案的侵略目的,他说:“哪一个国家能做到教育这一代的青年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将由于这方面所付出努力,而在道义的、智力的和商业的影响上,得到最大可能的收获。如果美国在35年前已经做到把中国学生的潮流引向这一个国家来,并能使这个潮流继续扩大,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而控制中国的发展。”
虽然美国“退款兴学”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人中培养一批亲美的精神领袖,从而控制中国,但绝大多数师生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国耻”而非荣耀,并时刻鞭策自己为祖国的强盛而不懈拼搏。比如广大清华师生就把自己的学校称为“国耻纪念碑”,以自强不息为校训。随着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的实施,随着“西学”在国内的不断传播,中国涌现了一批不同于旧式封建文人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走出国门,接受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革命思想,目睹了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发达的经济状况。许多知识分子抱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在科技、教育、思想、文学艺术等领域辛勤耕耘,回国后成为各界栋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这是美国所始料不及的。
(作者单位 山东省沂水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