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2011-12-31吕正红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2期
一、主题与背景
2009年9月开始,我校和南京市教科所联合进行了市级课题“如何提升初中生学习力”的研究工作,本人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就“突出学习力培养,实施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我所研究的班级是初一年级××班,班上有40名同学,该班级在我校初一年级中,论成绩、整体水平是中等偏上。这些中等的学生对语文学习虽不反感,但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大多数学生都处于知道语文分数很重要,但觉得学好语文很难的境况,即目前该班学生语文学习力低下。为提升初中生学习力,实施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我做了以下教学尝试。
二、情景描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是莫怀戚的一篇充满浓浓亲情的文章,初读课文,结合生活体验,学生对文中亲情都能谈几点认识。但怎样使学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得以提升,获得更多的体验,从而深入体会这种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我认为实施“合作探究学习”策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在教学伊始,开展生生合作。在让学生听完课文录音后,我提问:“课文中主要写了几个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抛出这样的问题,就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我要求他们自己思考、互相讨论。他们自发的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索。这就形成了生生互动、生生合作,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
其次,在阅读理解的时候,我要求小组和小组合作深入理解课文。大多数学生喜欢文中的“我”。当学生提到“我”这一角色,并且指出“我说:‘走大路。’”这一句时,我引导学生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可以在“我”和“说”之间加上恰当的形容词试着读读。学生在“犹豫”“委婉”“坚定”之间发生了分歧。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了结论:母亲是慈祥和蔼的,从“摸摸”这一动作中表现出对孙子的一种疼爱。母亲走小路表现的是一种向往(向往的眼神,向往美丽的景色,向往生命的活力)。
在上本课前一天,我给家长布置了一个作业,并要求完成后放在信封里封好,带到课堂,以便适时打开,激发学生的情感。作业内容如下:
尊敬的家长:
您好!《散步》是一篇语言优美、寓意深远的散文。为使教学效果更佳,我真诚地邀请您加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请您在饭后品茶的时候,读读这篇课文,并写下您真挚的见解。
1.您认为本文最动人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
2.您有类似感人的经历吗?(有则举例)
在本课结尾部分,我让同学们把家长合作完成的作业信封拆开,阅读自己父母所写的感触,谈谈自己的感受,加深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此时的学生,在阅读父母的感触时,有的陷入了沉思,有的甚至眼圈发红,暗暗垂泪。在讨论的时候,学生异常活跃,纷纷举起了手,“老师,我也有话说!”
三、问题与分析
学习力,是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综合。学习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最活跃的创新力,也是最持久的竞争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就成为老师课堂教学中应坚持不懈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教“活知识”,授策略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天地中,展示聪明才智;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提升自身的学习力!
课后反思这节课的亮点就使学生学习力得到了一定提升,这主要表现在:
1.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精神状态饱满,注意力集中持久。这节课中,老师的提问有效地调动了课堂气氛,我们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学生自发的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索。这就形成了生生互动、生生合作,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学生无论是对课文内容表达的感情,还是对知识、技能的学习,都表现出高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大多能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全体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一方面对个体学生而言,老师在自己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理解、体味文章内容,创设情境,将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很好的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理解体味文本,从而做出自己的评价。同时就语文基本技能而言,老师也表现出了相当的重视,学生在听、说、读几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本课恰当地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参与度广,学生基本上是在积极的状态下思考,参与讨论,学生动口率基本达到了100%,举手率、答题率都很高。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知识传授模式,变为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知识建构学习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大胆设想和创造,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而达到整体学习力提升的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航附属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