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中的三个心理效应
2011-12-31盛晔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2期
一直以来,无论高考如何改革,作文都以其高分数值成为关系成败的重要一环。许多语文老师也在从出题角度、作文架构、学生积累等各个方面不断地探究着考场作文成功之道。可是仍有很多同学感到迷惑——平时写日记、写博客都文采飞扬甚至感人至深,为什么一进考场写作文,就不能打动阅卷老师的心,赢得高分数呢?
想要赢得考场作文的高分,就必须先了解阅卷者的心理,强化考场意识,突出得分亮点,才能更有把握地赢得考场作文的高分数。在这里,笔者试着从心理效应的角度,来解读如何写出赢得阅卷者青睐的考场作文。
一、“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
在严肃而紧张的高考阅卷工作中,所有阅卷者每天都要遇到诸多面目相似,情节雷同的作文,很难避免“审美疲劳感”的出现。而对于作文题目的深层理解使阅卷者会有意识地快速寻找一篇作文的中心观点,这就是首因效应引起的结果。首因效应,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的人或事物所形成的印象对后来的认识起到的先入为主的作用。说白了,是要求学生的作文留给阅卷者的第一印象要清晰而明确。
以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与你为邻》的1号标杆卷为例:
“当你吃着别人的面包,穿着别人缝的衣裳,你还能说自己与任何人无关吗?——纪伯伦《沙与沫》
生活在这钢铁森林中,我们都在无意间设下了心的篱墙。在高楼公寓间,还不够“寂寞”的年轻人们早早“实现”了老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孩子们受到“敌视”陌生人的教育,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刺猬”。如若“邻”的关系是一张网,我们便是网上的蜘蛛。现在,网已铺开,我们不可改变地生活在既定的网上。那么,我们是应该各自为政,甚至于以邻为壑呢?还是应该相互关心,共取双赢呢?答案自然是后者。”
该文开篇直切主题,援引纪伯伦的名言,巧妙切合“邻居”的特质,然后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相互关系,共取双赢”,观点鲜明,切合题意,给阅卷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赢得了55分!
二、“过犹不及”的超限效应
在平时的作文备考中,教师都会强调举例和点题的重要性。的确一篇议论文如果缺乏充分的例证和点睛之笔,是很难成为高分作文的。但是如果大量的堆砌事例,频繁地点题再点题,则很可能适得其反——这就是超限效应所引起的副作用。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而点题本是为了扣紧中心,强化议论效果,但是如果每段都刻意地点题,会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一些学生在作文中点题过于频繁,关键语句几乎每段都反复出现,以为这样才算扣紧了中心。然而点题之笔太多了,会让人感觉很不自然流畅,突兀而做作。造成的结果是,阅卷者越看越不顺眼,越读越排斥,打分偏低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以情动人”的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是以启发心灵、满足情感需求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它强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于考场作文而言,即是以情感人。关键还是考生对话题或材料认识的深刻度,写的内容一定是考生本人的真情实感。
这就告诉我们,一篇真正的考场优秀作文,不仅要体现应对考试的才智,更要包含作者的生活体验与真实感受。能够拨动阅卷者心弦的作文,势必会得到理想的分数;反之,作文流于俗套路,困于模式化,则不能让阅卷者产生共鸣。
以2010年高考作文《与你为邻》的9号标杆卷的主体结构为例:
坚强,我与你为邻!
“暴走妈妈”……坚强,我要与你为邻!
诚信,我与你为邻!
著名企业海尔,……诚信,我要与你邻!
爱心,我与你与邻!
还记得牛玉儒吗?……爱心,我要与你为伴!
该文之所以只得了38分,主要是因为机械套用三个例子,缺乏生活感悟和真情实感。
文无定法,高考中的高分作文可能特点不尽相同,文采斐然也好,气定神闲也好,成熟稳健也好,幽默风趣也好……但它们打动人心的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赤诚和真情。
在高考前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多从阅卷教师的心理角度想一想,培养学生考场意识,懂得用怎样的文章与阅卷者交流,对于作文的最后冲刺将会有不小的帮助。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