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的问题驱动生物学课堂教学

2011-12-31丁尚荣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2期

  生物学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有质量的好问题会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揭开生命科学神秘的面纱。学生问题的不断驱动也会使教师在和学生的互动中提升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笔者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学生的问题来驱动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简单介绍一下。
  一、鼓励质疑,课前收集学生的问题编入问题库,在课堂上适时抛出来解决
  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四条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新课改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也符合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学习特点。在每一个学习专题进行之前,笔者都要让课代表收集学生准备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适时解决。笔者把这些问题都编入了自己的问题库,课堂就变成了解决学生自己问题的载体,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每节课后给提出好问题和回答好问题的同学以小小的奖励,能使学生不断增强自己的成就感,课堂上没有时间解决的问题则让学生回家上网查资料或去学校图书室解决。这些做法鼓励了学生对日常生活和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现生命科学发现史的教育作用,让学生体会创新源于质疑
  每次在讲《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时,笔者都要让学生细读如下的记述,这是笔者从网上下载给学生的,但笔者相信这对学生的一生或许有些用处。要知道,在这之前人们都认为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全部是靠神经系统来完成的:“贝利斯和斯他林的关于促胰液素发现的论文于当年发表后,引起巴甫洛夫实验室工作者的极大震惊。这个新概念动摇了后者多年来奉为经典的消化腺分泌完全由神经调节的神经论思想。贝、斯二氏的实验他们也做过,曾离开苏联定居加拿大的巴甫洛夫的一个老学生巴布金在撰写巴甫洛夫传记时,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巴甫洛夫让他的一个学生来重复贝利斯和斯他林的实验,巴氏本人和其他学生都静静地立在旁边观看。当出现(提取物引起)胰液分泌时,巴氏一言不发地走出实验现场回到书房。过了半小时后,他又回到实验室来,深表遗憾地说:‘自然,人家是对的。很明显,我们失去了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促胰液素是科学家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正是由于被传统的旧概念所束缚,使巴甫洛夫和他的同事们不能从客观事实出发下结论,让近在眼前的真理溜到别人那里去了。英国科学家弗来明在葡萄球菌的培养实验中,发现有一个培养皿不慎受到一粒灰尘污染,结果使葡萄球菌的生长受到抑制。弗莱明凭着敏锐的科学嗅觉,并没有丢弃这个失败的“培养皿”,而是从中得到启示,最终发现了青霉素的抗菌作用。事到如今,青霉素救活了多少人的生命恐怕无人知晓。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是创新的开始,笔者在授课过程中经常要留白让学生思考科学过程的合理性,随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随时留意他们提出的好问题。
  三、课堂教学要民主和谐,让产生的问题在交流、讨论甚至争论中无形解决
  学生的问题,不管好与坏、对与错,教师均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要在课堂上形成欢迎新问题,欢迎争真理,允许出错误,乐于找证据,也允许学生保留自己意见的风气。这样学生的胆子就会变大,思维就会变活。当学生养成了喜欢提问题的习惯,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能力时,再引导学生由敢问、好问向会问、善问发展。
  教师要推心置腹地和学生交朋友,走到学生心里去,用真诚的微笑去鼓励学生,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和紧张感,让学生想问什么就问什么。问题提出后,教师先不要自己给出答案,既不要鄙夷简单问题,也不要回避困难问题,而是要让学生自由地讨论甚至争论,让他们在辩论中头脑变得清晰,来收获质疑的果实。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对上实验课往往比较感兴趣,而且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如果能正确地引导,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尽量不要批评,而要让他们自己找出问题的所在,让他们在互助中解决和评价。课后作业中,多布置一些开放性、设计型的作业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并可以在班级墙报上给他们提供一个展台。哈佛学者瓦格纳说:“当今的雇主经常在重复强调两个东西:我们需要能够提出好问题的人,我们需要能够带动他人进行深入对话的人。”培养能够提出好问题并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当然,课堂上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也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要引导学生不去钻牛角尖,走死胡同,二是要反对学生一味质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虚无主义。这时,教师及时、合理的点拨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同时,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素质,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
  (作者单位 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