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流归宗是“真实”
2011-12-31方敏芬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2期
品德课程内容广泛,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经常搜集大量信息,且它作为一种“时尚”教学现象越来越多地存在着。而提起信息收集,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一遇问题就会去上网搜索,殊不知,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宝贵的资源。
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我们在指导信息搜集过程中,真实信息往往就是学生身边最直接的事例、现象、问题等,它能触及学生心灵,能有效地为课堂服务,真正提高信息资源实效性,使学生发现和获得其中的价值,并进行新的意义建构,自然而然地受到深刻教育。因此,我们要思索如何去收集和处理并恰当地展示品德课的“真实”信息。下面几个课堂范例提供了较好的实施对策,可成就品德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真实现象”:为品德课堂信息收集注入源头活水
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现象是信息收集本源,只有走进生活的教育才是活的教育、富有生机的教育。如嘉兴市第九届“南湖之春”品德专场中,殷老师执教《让我们远离开火灾》的目标之一是针对存在的火灾隐患现象,提高学生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殷老师课前让学生去收集火灾隐患并拍摄下来,在课堂上巧妙地再现时,学生一发现隐患就叫停画面,训练了他们发现问题的慧眼。老师再汇报学生收集的安全隐患信息,以点带面。然后出示一年火灾发生所引起的死亡受伤等一组数据让学生谈感受,最后模拟逃生进行下一环节教学。
社会生活是个万花筒,把真实现象引入品德课堂,师生共同花费心思,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示生活,能为品德课堂“推波助澜”。
1.收集丰富多彩的现象内容
殷老师真是有心人,她不是强势地寻找火灾现象的素材生搬硬套地展示给学生,而是利用学生收集真实的火灾隐患现象。真实才最能打动人心,确实浙教版品德教材所展现的只是些范例,更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据教材去收集,为主题活动注入一股新鲜活水。如《红绿灯》挖掘人们乱闯红灯不守交通规则的真实现象,必定会引起学生共鸣。《家庭万花筒》寻找现代家庭中不同模式的真实现象,学生情感体验会更深刻。真实现象来源于家庭、学校、社会,只要师生共同寻觅,必然会挖掘出一个个真实现象,为品德课堂所用。
2.利用包罗万象的展现形式
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罗列与主题有关的真实现象,然后转化为多种形式去展现。真实现象只是简单的呈现必然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如上述火灾现象通过拍摄以图片形式生动地展示,学生欣然接受。有时也可把真实现象录制成故事案例去展现,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视频音响效果中深刻地感受着;还可转化为生动的文本,从情感上让学生感悟。只要我们多动脑筋,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展示,吸引他们的眼球,调动他们的思维,一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可以用其他各种辅助方法来推进教学。如引入一组有关火灾引起伤亡的数字,让学生在算一算中增强说服力。而且在音响效果的渲染下主动地感受火灾所带来的危害,远比教师干巴巴地讲授来得深刻。因此,真实现象有时可以挖掘延伸内涵,提炼出学生体验点进行深化。
师生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就能找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真实现象,并采用合适的渠道,使其成为情感体验的有效载体。只有这样的源头活水,我们才能引发学生思考、探索,使品德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二、“真实事例”:为品德课堂信息收集激起千层波浪
嘉兴市品德评优课活动中沈老师执教《让友情点亮我们的生活》时,在分享友情小故事这一环节挖掘出了一个真实的事例:学校有一位同学被烧伤了,正好学校为她捐款最多的那位学生在开课班级中。沈老师抓住这一契机把事迹放大,让学生体会友情能点亮我们的生活。
谈到信息收集,我们的误区是一味上网搜集材料,其实搜集真实事例可能更有效、更快捷。沈老师就是一个善于用慧眼去扫描,用心去收集的有心人。她找到了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真实最能打动人心。正因为沈老师营造了一种富有“真情”的儿童文化,呈现信息话题与学生“生活事件”息息相关,因此能在这分享友情小故事中深深地感染着。它提供了一种真实的道德情景,引发了学生许多适应性行为,构成了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真实事例魅力无限,激起学生心中阵阵涟漪,这一过程必然使学生获得一种深刻的道德体验。
那么,我想在品德课堂中应多一些这样美丽的浪花,精彩源于真实。需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真正让学生以生活实际为基石寻找息息相关的真情实例,真正激起学生心中的千层波浪。
三、“真实问题”:让品德课堂信息收集回归生活海洋
品德课堂我们经常呈现大量翔实的信息资料,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并将其内化渗透到灵魂深处,这就需要回归生活本源,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真实问题紧密链接,才能真正体现品德课价值。
浙江省小学品德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汪老师执教《我们身边的规则》,其中有一个活动是制订乘公交车规则,利用学校新校区在郊区,为方便学生上学增开公交车的现实。汪老师巧妙地把学生中存在的种种不守规则、不讲文明展示出来,创设真实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认识不守规则的后果与危害,在此基础上一起制订规则,再让大队部发出倡议来完善文明乘车这一规则,使学生从封闭的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真正回归到学生生活实际的海洋。汪老师信息收集的训练点捕捉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际真实问题,指导学生实践显得更有意义,做到了“知”“行”统一。
1.运筹帷幄,重视课前调查
捕捉宝贵问题要在学生调查前,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深入了解各种问题,作一个总的统筹安排,这样才能为课堂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列出一个重点、一条线索,才能对症下药。汪老师就是重视课前调查,才能在那么多千头万绪的不守规则中,找到了切合学校实际问题的真实现象,为信息收集增添了一份魅力。
2.按图索骥,锁定真实问题
汪老师在课堂上按图索骥,找到乘公交车时产生种种不文明这样一个真实问题,并展开有效的讨论。而这些问题跟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学生始终保持参与热情,有话说、有据查、有行练,能制订一系列符合实际行为的要求。且只有锁定真实的问题,回归学生的生活海洋,品德课才会真实可亲,有滋有味。
3.延伸升华,选择解决形式
学生制订文明乘车规则虽然还比较稚嫩。但是汪老师并不以此为满足,让学生课后再研究,利用班队课进行修改,制订出班级文明公约,并向学校大队部发出倡议。这样的解决形式开发了实践研究的价值,升华了品德课堂,使之更为饱满!
真正提升品德课实效,我们把真实信息资源引进品德课堂,以此充实教材内容,并适当地处理与展现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能使品德课的小小天地容纳人间万象,使学生在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真正学习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品德课堂有许多智慧浪花,每一位老师都应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匠心独运地收集处理真实信息。总之,万流归宗是“真实”。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增刊,2003(10).
[2]沈丽娟.引“活水”育真品.小学德育,2006(3).
(作者单位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濮院小学翔云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