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011-12-31彭南平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2期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落实这一重点,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传统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的教重于学、师重于讲的弊端,我通过长时期的教学实践,侧重于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这方面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树立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结合与课本相关的图片和材料让学生先阅读,然后从中归纳提取信息,得到启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历史教学过程是对过去的事物再现和分析的过程,由于过去的事物无法完整真实地重演,只能借助于相关的历史材料、图片、文物,获得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加深学生对过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印象和认识。
  在教学中,首先准备与教材紧扣的历史图片、材料、表格、示意图等,设计与这些材料和课本相关的问题。其次在课堂上,将这些材料向学生展现,让他们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的信息,把信息整得有条理,形成对历史知识的第一印象。然后,允许学生质疑,提出与教材相关的问题,可通过学生解答和教师解答多种形式,排除学生的疑问。通过上述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分析、思考、解答的过程中,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积极参与意识。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传统的历史教学有其明显的特征:(1)客观性。即观点正确,独一无二;(2)过去性。即注重过去,忽视与当今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3)接受性。即教师讲授,学生只是接受。这样会使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僵死、麻目,使历史学科缺乏综合性、联系性和灵活性,因而学生学习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意识,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打破传统,让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意识尽量得到发挥,并从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科学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三、设置情境模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参与历史的表演,演好历史,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境模式的设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而历史情境模式具有真实性、可演性,与教材紧扣性等特点,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慎重地编导,注重可演性。例如在讲到“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时,设置了两个场景,第一场景:家长给孩子添置衣服。突出:家长的计划(种麻),母亲的辛苦(种麻→收麻→刮麻→纺麻线→手工织麻布→手工缝制成衣服),孩子穿新衣(温暖的感受和感激泪花)。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场景概括自然经济的特点,指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第二场景:鸦片战争以后家长给孩子添置新衣。突出:策划(卖粮→麻),母亲赶集(卖粮麻→买洋布→母亲找裁缝制→取回衣服),然后要求学生归纳第二场景与第一场景的不同之处。并找出不同的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农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市场经济发展,从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表演和观赏中,认识自然经济解体的标志是生产方式质变。这样,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兴趣以及思考、表演、创新的能力。
  总之,采取多种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你会赢得学生的欢迎,在教学中也会取得成功。
  (作者单位 湖南省湘西州第二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