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科学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素养的培养及其策略
2011-12-31陈勇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2期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是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领会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学习途径。科学探究是一种促进儿童学习的极好方法。但是,在我国往往有一种普遍的提法:作为一名好教师,应当“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深讲透”,不给学生留下疑难,让学生课后没问题。所以教师都习惯于把知识组织得井井有条,对课程内容的每个细节做详尽的解说。结果教师的讲解占去了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几乎没有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时间。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不是一条条的定理和结论。所以说小学科学课程就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应为学生尽可能提供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体验、科学乐趣的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又应如何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少数民族小学生缺失科学探究意识的原因以及在教学中应采取哪些应对策略。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师资力量及硬件设备不足是导致学生探究意识缺乏的客观原因,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不足的客观原因是小学科学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及实验室等硬件设备的配置不足,不能给学生主动探究搭建有效的平台。据了解,如今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总体师资偏紧,许多学校没有更多、更好的教师安排到科学学科上来。加上有大多数人对科学学科的不重视,认为科学课是随便哪个教师都能上,造成一个学校有十几个教师在上常识与科学课,有的学校一个数学教师兼一个班的常识,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无法进行。另外许多学校由于校舍紧张,把实验室挪作它用,导致实验开课率非常低,直接影响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科学课时间被语、数、外占用,有的学校安排科学教师去“打杂”,没有学生科学探究的实验仪器或配套材料,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教材”。作为科学教师要“引领孩子们去亲历科学”,没有相关的实验仪器和探究的有结构的材料,那是不可能的,更说不上引导学生深入开展科学探究和深入推进科学课程改革。而事实上,与科学课配套的实验仪器还不是很多,甚至有的学校这方面的材料还什么都没有,只有以前的自然教学仪器。去年有一个学期,我要上一堂公开课,内容是《美丽的彩虹》,要准备手电筒、三棱镜等,这些实验器材都是需要去购买的,每个小组一件,就要好几百元,如果不是为了开公开课,我会花这么多的精力准备实验器材吗?事实上,许多的实验内容,往往是教师说的多,学生真正动手的少。
二、自主探究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良好的情境,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等来展示情境,以唤起学生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2.教师“搭台”,营造自探共研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搭台”,积极营造自探共研环境,调动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让学生与小组合作
在科学教学中,假如我们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协作,那么“科学探究”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意味着“无为”和“失败”。
总之,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在科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意识,让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教师要引领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过程中体验科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让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不断激励学生,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真正地探究科学的奥秘所在。
(作者单位 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教育体育局教仪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