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眉山秀》传奇考释
2011-12-31陈锋徐国华
老区建设 2011年20期
[提要]《眉山秀》是李玉传奇中一部以才子佳人为主题的喜剧。该剧丰富了苏小妹的形象,辞工雅丽,清秀俊逸,歌颂女性不减须眉之志。既是对文人雅士戏谑传统的继承,又是对民间故事的记忆和重构。
[关键词]李玉;传奇;雅俗;女性意识
李玉,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字玄玉,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约生于明万历末(1610~1620),卒于清康熙十年(1671)以后。据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称:“李子元玉,好奇学古士也。其才足以上下千载,其学足以囊括艺林,而连厄于有司,晚几得之,仍中副车。甲申以后,绝意仕进。以十郎之才调,效耆卿之填词。所著传奇数十种,即当场之歌呼笑骂,以寓显微阐幽之旨。”李玉入清后无意仕进,毕生致力于戏曲创作和研究,所作剧作见于各种曲目书中著录的有42种,现存十九种传奇,计《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眉山秀》等。
《眉山秀》传奇一名《女才子》,全剧2卷28出。郑振铎《跋》云:“此本题《一笠庵新编第七种传奇》,惜其他各种,未能一一发现也。书凡二卷,二十八处,述苏氏父子兄妹事。以《今古奇观》之《苏小妹三难新郎》一话本为依据。明清之际,传奇作家每喜取材于话本,此亦其一种。惟所述情节较复杂,范围亦较广耳。首有顺治甲午某氏序,序末署名已被铲去,但有‘题于拂水山房’语,当即钱谦益。”又《题词》中有“丙戌岁”(顺治三年,1646年),参照钱氏题于甲午(顺治十一年,1654年),据此可知,该剧当写于1646——1654年之间。
《眉山秀》结合了话本、曲艺、笔记中有关王安石、苏东坡、苏小妹、秦少游的传说和段子,以民间传说中的才女苏小妹的故事为素材,巧妙编撰了一段北宋词人秦观与才女苏小妹和艺妓文娟之间风流趣事,幽默诙谐,加之文辞雅丽别具境界,一直为人所称道。
本文拟从语言、关目与思想内涵三方面对《眉山秀》传奇作一考释。
一、语言亦庄亦谐。辞工雅丽。
从《眉山秀》剧本语言上看,可谓深得戏剧语言真味,亦庄亦谐,辞工雅丽。对白中既有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比较朴素通俗的市井白话,更有围绕才子秦观和才女苏小妹文试智斗下所作的大量清新俊逸的雅致词曲,别具境界,难怪《眉山秀》传奇多为人称道。钱谦益盛赞《眉山秀》“令鱼出听而云为停矣。”“元玉此剧,传诸顾曲者,又增一番声价矣。”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卷下云:“《眉山秀》谱苏小妹事,而以长沙艺妓辅之,题旨超妙,雅丽工炼,尤非明季诸家所及。”又云“玄玉所作有三十三种,如“一笠庵四种曲”《一》、《人》、《永》、《占》……最著盛名,而《眉山秀》尤出各种之上。
《眉山秀》文辞造诣的确很高。剧中许多词曲均为李玉原创,其文采语言功底可见一斑。如:
[一箩金](末上)筑声已绝鸡声老,链石斑斑,输却丸泥小。春雨浇愁堆碧草,隔林尽日听黄鸟。闲中岁月忙中了,嚼徵移宫,谱出鹅笼稿。检点男儿千古少,从今写个峨眉巧。——《传概》出
调寄《偷声木兰花》:石上三生曾识面,玉堂路杳难重见。有日相亲,即是朝朝意里人。瑶编刻作真真叫,芜词愿得心心照。鱼雁谆谆,绝胜巫山一段云。——《裁赋》出
又如《前游》第十四出:
[锦衣香]……听画船萧鼓,渔歌往来争唱。碧藻随波扬,落花流绛。舟行镜里,人移天上。
其它如第七出《词话》描写长沙艺妓文娟思慕秦观而作《减字木兰花》云:“好风来去,杨花终日空飞舞。新旧啼痕,枝上流莺和泪闻。花前漫读,豪端识得西家玉。盼断闲云,千里关山劳梦魂。”,《迓姬》出《长相思》云:“楚山边,越山边,载得离愁时满船。相思两地悬。隔云天,望云天,金屋安排迟绛仙。词成眼已穿。写茶的:香绕美人歌后梦,凉浸诗客醉中脾。”均化用了北宋词人秦观的词句,蕴其不偶,聊以抒其垒块。
另外,李玉在剧中引用了唐宋名人的大量词曲。如冯梦龙《三言》小说中取自民间流传的名联巧对。例如吟绣球花树的一首七律:“天巧玲珑玉一邱,迎眸烂熳总清幽。白云疑向枝间出,明月应从此处留。瓣瓣折开蝴蝶翅,团团围就水晶球。假饶借得香风送,何羡梅花在陇头。”,其它如“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对仗“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这些大都是世人传诵的名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言简意深。可谓字字珠玑,不胜枚举。
除了上述出自才子才女的清丽词曲之外,也有小人物的本色自然的市井说白,人物的语言极具性格化。如《伪闹》一出中副净柳思春的一段开场白:“自家长沙城中柳思春便是,……无妻无子,只剩单身。贾志诚是我过房的家父,强梦桥是我受业的先生。唱曲吹箫,从来不会一样;蹴球串戏,到底不晓半星。做门客、做牵头、做篾片,件件无非干打哄;学烧香、学吃茶、学清话,桩桩都是假斯文。……”、《迓姬》出中的骗子肚仙(巫师):“[丑]说肚仙,话肚仙,肚仙灵验久名传。又不用灼龟占卜,又不用跌笤求谶;断得出疑难杂症,断得好歹姻缘,断得行人或迟或速,断得买卖折本赚钱。说得官客们摇头吐舌,说得内眷们喜地欢天。……不管娘娘们说长说短、问千问万,只要舍灵姐三升白米、一陌黄边。”几句话把个不学无术,骗吃骗喝的假文人、骗子刻画的入木三分。
二、苏小妹形象表达了女性意识的张扬
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大都是社会地位低微的布衣之士,沉抑下层的“才人”。他们基本上是以编剧为生,作品繁多,创作力旺盛。明末清初时期,适逢江南一带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传统的诗文已不再适应市民的审美精神需求,他们对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的要求愈加强烈。这一时代需求表现在当时涌现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和戏曲。李玉作为市民阶层的文人代表,《眉山秀》传奇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苏小妹是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人物。苏小妹形象的最早记载,见于南宋无名氏的《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叙写坡妹与秦少游之间的婚姻以及他们文字往来的故事,意在突显小妹的聪慧与才华。明代对苏小妹形象又有了极大的丰富,特别是冯梦龙对以前关于苏小妹的相关记载进行了整理,对丰富苏小妹的形象起了重要作用。《眉山秀》传奇对苏小妹形象的改造比较成功,在这部戏里,不再只写苏小妹逞才诗文,而且对苏小妹的生活形象有了一个大致的刻画,她不再是机灵古怪的才女形象,而是由最初的一个醋女形象转变为一个传统上认可的贤妻形象,这是对苏小妹形象的继承和创新。
《眉山秀》一剧突出的便是表现了苏小妹的才情。李玉的寄意应该是和其他苏小妹的民间传说、话本的寄意是一样的。正如有人所言“人们在塑造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形象和挂帅出征的穆桂英形象时,除了“忠”以及“孝”的思想之外,给人以突出的印象还因为她们是女性,是巾帼英雄,为封建社会中地位最低下受压迫最深重的妇女说了话。同样如此,在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中,塑造出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形象来,也能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三苏”家里,却无一个女中豪杰,本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件憾事,于是塑造一个苏小妹的形象,这也符合广大百姓的心理需要。而文娟这一底层女性角色,性厌风尘,心耽翰墨,素慕秦观以致非他不嫁。可以肯定,这一角色是李玉为了迎合市民趣味而塑造的一个形象,并契合了历史上关于风流才子秦观的艳遇传说以及长沙艺妓恋秦观的传说,但二佳人嫁一才子的大团圆结局,没能摆脱传奇的俗套。在《眉山秀》一剧中,苏小妹竟然能与蔡文娟共伺一夫,表面看似小妹胸襟宽广,然而这其中所体现的那个时代一夫多妻制的可悲现实竟然深入人心,让读者都觉得合情合理,这不能不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但值得肯定的是,《眉山秀》肯定了女性对爱情的自主选择和大胆追求,表达了广大市民对现有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反抗意愿。苏小妹自主择夫,与封建的婚姻观念格格不入,却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足见苏小妹才华出众不弱于男性,深获民心,也说明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道理,这反映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那个时代对婚恋自主和女性意识的张扬。女性开始追求自由,男女平等的意识已经开始萌生,可以说,苏小妹的符号意义也就正在于此。
李玉是明末清初时期剧作最多、影响最大的戏剧家,他的出现,不是偶然孤立的现象,是时代与戏剧艺术发展的产物。苏州派与李玉改变了明末剧坛的面貌,他们摒弃陈规旧套,大量地从现实和历史中汲取题材,描写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斗争,反映市民的要求和愿望,吐露作者自己的心声。他们一扫当时剧坛上浮艳颓靡习气,对传奇的结构、形式进行革新,形成清新刚健、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眉山秀》剧写小妹才华出众,新婚三难新郎;文娟才貌兼具,挚爱风流雅士。是女性意识的张扬的强烈表现,唤起了人们对审美理想的追求。但此剧本写秦观、小妹、文娟三人婚姻恋爱之事,而其间夹杂反对王安石新法,五戒禅师私红莲,佛印点化苏轼参禅等与主线无关情节,并有轮回报应之说,致使剧作大为减色。
[责任编辑:欧阳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