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跆拳道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状况的研究

2011-12-31王婷

老区建设 2011年20期

  [提要]通过对38名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从事跆拳道训练年限较短的运动员损伤发生率较高。损伤发生主要部位为下肢的膝关节;损伤性质以软组织挫伤与韧带及肌肉拉伤为多;各种损伤多因科学训练水平低、身体状态不佳、准备活动不适当、场地设施等不符合要求以及自我防护意识差造成。
  [关键词]跆拳道;运动损伤;部位;性质;原因
  跆拳道运动自列入奥运会项目以来发展非常迅速,近年来我国运动员总体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女子跆拳道水平已居于世界前列,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在跆拳道项目摘得一金后,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健儿又勇夺两枚金牌。跆拳道项目属同场对抗项目,比赛竞争激烈,相对其他运动来说损伤发生率较高,如何减少运动损伤特别是损伤事故的发生;如何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性,是目前备受教练员与运动员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状况的调查,了解跆拳道运动损伤的项目特点,以及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和损伤程度等,从中发现问题并寻找对策,调查结果的反馈信息用以提高教练员训练工作的针对性与科学性;提高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防护意识,延长运动寿命,有效提高训练效果与运动成绩。
  跆拳道作为强度大、竞争激烈的两人接触的重竞技对抗项目,运动损伤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且损伤的发生率很高。在比赛日益增多竞争激烈的今天,为了拿金牌创佳绩,运动员的培养须从青少年抓起,大强度的专业训练使正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运动员身心负担过重,易造成他们暂时性、永久性的损伤或者留有后遗症,影响其正常的生活训练,导致他们过早地结束运动生涯。这对于跆拳道运动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加强对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损伤的研究,已是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跆拳道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进行调查研究及分析,结合自身的经历,寻找损伤发生的一般规律。以供教练员、教师与运动员参考,从而减少运动中的损伤,使运动员在今后的训练与比赛能更好发挥自己的水平。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取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跆拳道代表队共38人(其中男子18人,女子20人),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对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跆拳道代表队运动员进行调查。
  3.专家访谈法,对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跆拳道代表队运动员进行访问。
  二、结果与分析
  (一)运动员基本情况
  表1为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被调查的38名运动员涉及男女运动员各八个级别。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研究对象身高不管男女都较高,平均体重较轻,说明在跆拳道运动员在选材上,需要个子高腿长的运动员。尤其是在小级别个高体重轻比较占优势,男女运动员平均训练年限为4.1年,最短的1年,整体平均训练年限较短,平均训练年限冠军最长,男子为5.6年。女子为5.1年;无名次者运动训练年限最短,男子为3.3年,女子为2.6年。被调查运动员中取得前三名者占调查对象总数的63.6%,其中全国冠军占28.6%,亚军占17.9%,第三名占17.1%,被调查队员中有24.3%的人参加过国际比赛而且取得一定的成绩,从研究对象的运动经历与成绩来看,属于我国一流水平运动员,由此可见,没有经过足够年限的系统训练,运动训练水平不可能达到一定高度,也不容易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跆拳道运动属新引进运动项目,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不难看出这个项目出成绩时间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较短,而且运动员之间水平差距不大,随着规则的变化,偶然性更大,但仍需提高整体运动训练水平。
  (二)运动损伤发生状况
  1.损伤发生的总体状况
  调查中将运动损伤按程度由轻到重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损伤为轻度,虽损伤但无大碍,可边治疗边坚持训练与比赛;二级损伤为中度,需要患部休息集中治疗,但仍可坚持参加比赛;三级损伤为重度,需要住院或全体集中治疗,停止训练与比赛。
  从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的运动损伤状况,重度损伤者仅占13.1%,说明训练还是较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轻度损伤和中度损伤能坚持训练,但不能保证训练持续连贯,虽能参加比赛,却影响赛场上的技术发挥,对于受伤运动员的特殊训练值得教练员思考研究。
  跆拳道因其是比赛双方同场对抗,以腿技为主的搏击运动,因此在教学、训练与比赛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相互碰撞等运动损伤事故。调查中对损伤程度进行划分,以损伤发生后能否继续参加训练为准,轻度损伤指受伤后可以照常参加训练和比赛;中度损伤指可部分参加训练和比赛或见习一周等;重度损伤指完全不能参加训练或需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在研究对象38人中,有27人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为71%。数据表明,跆拳道专业运动员中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教师与教练员的充分注意。曾有过运动损伤的学生中,轻伤人数(12人)占总数的31.5%;中度损伤人数也是(12人)占总数的31.5%;重度损伤有5例占13.1%。轻、中度运动损伤多为髌骨磨损、膝关节扭伤;韧带拉伤;重度损伤则主要为半月板破损、韧带断裂等。调查中发现,中度运动损伤的运动员在损伤初期如能及时给予训练方面的调整,或及时治疗即可避免损伤的加重。
  2.运动损伤部位
  有关运动损伤部位调查结果显示:将损伤部位的比率由高到低排序,前三位依次为膝关节(52.1%),足踝(33.6%),腰(28.6)。膝关节损伤率男子高达55.4%,女子亦有49.3%这些部位损伤比率较高的也许是因为跆拳道运动项目技术特点,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主要使用下肢,由于下肢力量不足或者技术动作不规范变形引起损伤。跆拳道是一项以下肢为主,进行搏击对抗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基本技术的核心是在动作过程中,注意肢体发力的顺序,即以腰带髋依次将力向下传递的同时,支撑腿捻转完成技术动作。因此,该项运动下肢特别是膝关节使用频繁,各种技术中尤其是横踢,一脚支撑,另一腿提膝转髋,以膝关节为轴迅速鞭打。力达至脚背上。膝关节由(股、胫、腓)骨,以及内外侧侧副韧带,前后十字韧带、内外半月板等组成。在各种技术横踢、旋风踢、下劈等技术的运用中,向各个方向的爆发性突然用力,用力过猛或在此过程中被防守方格挡,在双方冲突搏击的瞬间易发生运动损伤。从跆拳道场上的准备姿势来看,要求运动员两脚不停始终连续跳动,故此膝关节需长时间承受全身的重量。腿部动作踢击过程中,踝关节用力蹬地,另一腿瞬间快速,完成动作,且需有最后的鞭打效果,这样的技术动作对于膝关节及其韧带有着较高要求,虽然最后得分均由足背击打的效果来决定,但是如果膝关节肌肉能力不够的话,特别是韧带非常容易出现损伤。
  3.损伤性质
  将调查对象的运动损伤按性质进行分类,结果如表3所示。
  从运动损伤的性质来看也同样说明了这一问题,运动损伤性质比率排序依次为半月板(31.5%),韧带(23.6%),其它(21%)。部分人出现滑膜受伤,对男女运动员损伤性质分别进行统计的结果与总体损伤情况相一致,同样也是韧带与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居前二位,这说明跆拳道运动员的下肢力量普遍比较薄弱。
  跆拳道是一项以腿法为主,无论进攻与防守,都是主要依靠步法移动,应用基本技术,以下肢的有效踢击得分取胜,因此在激烈,快速,多变的对抗中,无论哪种技术,运动员踢击部位的准确性特别是力度显得尤为重要。调查结果表明各种基本技术中优以横踢与下劈技术的使用率与损伤率为最高(分别为43.6%与10.75)。
  将易损伤部位与损伤性质分析来看,膝关节部位的半月板和韧带损伤较为严重,各种基本踢法,大多需出腿后的瞬间迅速弹,伸膝(或以膝关节为轴)使其力达脚部,这样的基本技术要求,加之比赛场上激烈对抗,有利时机转瞬即逝,都要求运动员及时调整,果断应对,以己之长克彼之短,场上攻防与技战术变化的不确定性等等,都极大程度的增加了技术动作应用的难度,在这样的条件下运动员受伤机率自然增高。因此,提高专项身体素质尤其是下肢的力量和综合技术动作的规范及运用能力,保护膝关节显得尤其重要。
  跆拳道比赛中,规则规定除得分部位,其它区域禁止击打,以保护运动员安全及维护竞赛双方公平竞争条件。但由于比赛或训练中激烈对抗,各种技战术的发挥与运用,用力过猛或突然变换方向,引起损伤。较常见的是表面似无大碍,但局部有疼痛、压痛、肿胀,严重者由于皮下出血,形成血肿或瘀斑。因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当时无明显感觉的软组织损伤,经常容易被忽视。韧带损伤主要发生在对抗比赛中,由于过度紧张或其它原因造成技术动作变形,大脑反应迟钝。也有因为情绪过于亢奋,在“假兴奋”状态下动作失控,一些韧带断裂大多是在攻防对抗中因对时间差与空间差的判断严重有误情况下出腿,由于用力过猛踢空造成。另外,也有因自我感觉准备活动已经做好,实则身体一些部位仍未活动开,立即投入紧张激烈的比赛,造成不应有的损伤。有关资料报道:“假兴奋”实际上是一种过度紧张的表现。教练员在赛前应对出现此状态的运动员密切观察并采取相应措施,稳定运动员情绪,使运动员保持正常心态,以避免类似的损伤发生。肌肉拉伤主要是由于突然用力,肌肉过度被动拉长,超过肌肉本身弹性限度;或在踢击时,由于踢空,落地身体失去平衡,小腿重击地面而拉伤。另外,单一技术反复练习中,强度或运动量过大;平时尚未熟练的技术在实战中使用等,都容易造成肌肉拉伤。
  (三)损伤原因
  1.身体机能状态不佳
  调查发现,一些运动损伤是在训练或比赛中,研究对象感觉身体机能状态不佳时,如病痛、情绪低落、疲劳等,首先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或处于抑制状态,此时表现为注意力分散,动作反应迟钝,力量下降,动作的准确性与协调性降低。因跆拳道运动场上竞技双方直接对抗与接触,由于机能不佳导致技术动作发挥失常,对于时间、空间的判断有误,造成运动损伤发生。
  2.准备活动不适当
  比赛前或平时训练的基本部分开始前应做充分的准备活动,以使身体适应训练与比赛的要求。准备活动的内容不但要做一般性的身体活动使身体各部位的关节、肌肉、韧带处于正常运动工作状态,而且要按照专项运动的要求,做专项运动需求的准备活动。这一常识性的道理,在实践中却常被运动员所忽视,或是因为一些其它原因,我国运动员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是因在训练与比赛前未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导致比赛中受伤。这一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跆拳道运动员对教练有较强的依赖性,不能准确把握自我身体状态,加之一天之内多连续比赛,休息时间的不确定性等等,提高了对准备活动的量与时间把握的难度,说明我国跆拳道运动员自我管理训练能力不容客观,有待进一步提高。教练员应注意在日常训练时把训练工作做的更细致到位,严格要求,培养运动员独立能力。
  3.未能及时治疗
  通过调查了解到许多运动员受伤的原因是因为在一些轻伤之后,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坚持继续训练或带伤参加比赛,再次受伤所致。亦有的是延误治疗最佳时期,使得新伤转变为陈旧性损伤,致使治疗时间或恢复时间加长。大多数情况下,除运动员自身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责任在于教练员、教师对于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状况及损伤的程度不了解,有的是不重视;甚至于不科学的认为,轻伤无需特殊治疗会自愈,由轻伤变为重伤时才引起注意;有的运动损伤虽轻,看起来并不影响训练,如能边治疗边训练,也可在不影响训练的情况下使损伤好转与得到控制;另外,有些教练员有急功近利思想,急于在比赛中出成绩,让运动员带伤上场比赛,造成伤势加重。因此,对于运动损伤的及时治疗主要责任在教练员与教师,除此之外,运动员自身积极配合科学对待运动损伤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4.科学训练与防护意识欠佳
  注意与遵循科学训练原则,不断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可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率。由于运动训练水平低,一些技术动作尚未形成定型,比赛场上情况多变竞争激烈,运动员对时间与空间的判断常会失误,技术发生变形而导致损伤。另外,学生对于跆拳道运动本身较为了解,但对于有关运动训练中的综合理论知识较为欠缺,如何科学防护运动损伤的发生,特别是对于所从事运动项目易发生的损伤与发生的部位,没有足够的认识与了解,以提高预防损伤意识。由于身体素质与运动训练水平的低下,也使得学生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不能做出保护性或习惯性的自我防护动作。所以,在日常的训练中有意识的教授并长期灌输有关运动损伤的自我科学防护方法,在训练中安排相关练习内容,逐步提高运动员的自我防护能力,提高身体素质与运动训练水平,对于一些危险动作及时提出警告或警示,也是避免发生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
  5.场地设施等不符合要求
  调查中发现,由于运动场地、服装、设施等不符合要求,致使运动损伤发生也占不小比例。如场地破损不平整,对训练器材等设施疏于检查与维修,运动服装与护具不符合要求,或平时未能养成在训练与比赛中按照规则要求,及时整理服装与护具的良好的习惯,凡此等等都是一些本可避免,却又造成运动损伤发生。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跆拳道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发生率为76.1%。
  2.跆拳道运动损伤性质,首位为半月板,其次为韧带,第三位为其它损伤。
  3.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身体机能状态不佳、准备活动不恰当、科学自我防护意识差、场地设施等。
  (二)建议
  1.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平均运动年限短,年龄小,跆拳道运动在我国开展时间并不长,但训练水平提高迅速,需要全面普及大力发展,以备选拔优秀的后备力量。
  2.训练方面讲,由于我国运动员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加强基本步法和基本技术也就是基本功的训练非常重要,提高专项身体素质尤其是腰部、腿部、踝的力量,比如:腹背肌,静蹲,提踵等练习和综合技术动作的规范及应用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运动训练能力亦是减少运动损伤的有效途径。
  3.跆拳道在我国也算是新项目,教练员自身必须深入理解本项目特点及本质,吸取前一阶段的成功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使训练更科学合理,训练方式手段更先进,减少运动损伤发生。有运动成绩者,中度损伤和重度损伤都较高,所以保护这些运动员,尤其是有潜力出成绩的运动员,防止他们过早的结束运动生涯。
  4.进一步提高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自我管理和自我训练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其自主性,及时在运动员中普及有关训练与医务监督的一般知识,有效提高对于运动损伤的自我防护意识。防止运动损伤发生。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防止局部负荷过重,同时训练后应积极恢复,全力消除疲劳。在训练过程中和训练的每个环节上都应该掌握运动员的运动量。
  [责任编辑: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