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票决制:推动党内民主发展进程
2011-12-31王志刚
老区建设 2011年20期
[提要]票决制在推动党内民主的发展与完善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是党内民主发展的强大动力,可以说票决制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加速器”。票决制在地方试点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民主集中制原则贯穿不力的问题,减少集体决策的失误,促进了领导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大大加快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革的步伐,也进一步扩大了党内民主。
[关键词]票决制;党内民主;民主集中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指出:“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把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和重大问题等用集体决策票决制的形式确定下来,为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票决制,推动党内民主建设明确了方向。
一、票决制的发展历程
所谓票决制,就是指党委会或全委会在关于重要干部选拔任用或重大问题需要集体表决时,实行决策参与者按照分量等同、一人一票的标准,使每位决策参与者能够自由、平等地表达个人意志,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当场计票,对得票数量超过法定票数的干部选拔任用参选人和重大问题决策方案宣布通过的一种程序制度。在现代民主政治中,它成为体现党内民主、实现集体决策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主要途径。
古希腊政治家克里斯提尼(Cleisthenes)于公元前510年左右创立了“陶片放逐法(OstTacism)”。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下那些可能危害到雅典民主社会的人名,谁的名字出现的次数最多就成为下年被流放的对象。130多年前的巴黎公社也曾经采用过票决制,重大问题决策时,必须经过巴黎公社共20个区推荐的86名代表投票表决。巴黎公社实行的投票表决模式,是世界上首次实行集体决策体现民主的伟大尝试,得到了马克思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社会由空想变成现实。列宁强调。“不难了解,在专制制度下,要完全保证用真正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的投票方式来实行真正的、自由的、全民的立宪会议选举,不但不可以设想,而且简直是不可能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通常采用鼓掌、举手等传统的表决形式。邓小平指出,“重大问题一定要由集体讨论和决定。决定时,要严格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一人一票,每个书记只有一票的权利,不能由第一书记说了算。”邓小平关于集体决策详细的论述,为票决制在中国的试行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1989年4月,浙江省台州椒江市(1994年成立椒江区)投票表决了44名干部,开启了在中国以票决制的形式进行集体决策的先河。1996年1月,在中央纪检委第六次全会上,尉健行指出:“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促进了票决制的长足发展。2001年7月,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明确表示,“凡属重大决策,都必须由党委集体讨论,不允许个人说了算。”为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集体决策指明了方向,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党内民主。此后,票决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江南北。
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继续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深化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票决制的发展与完善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党内民主建设影响深远。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党委票决制的概念,“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从此,票决制无论是运作范围还是发展进程都有明显改善。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所有这些,为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票决机制,扩大党内民主铺平了道路。
二、实行票决制的意义
(一)票决制能够落实民主集中制
“少数服从多数”是民主集中制的最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健全民主生活,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237)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票决制的实施能够充分体现少数服从多数的集体意志。从制度上阻止了可能出现一把手“一言堂”等现象,决策参与者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促使干部选拔任用和关于重大问题的决策方案向着民主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二)票决制引导选人用人标准改变
实行票决制,有利于实现“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在传统的决策机制上,缺少一些必要的竞争环节和缺乏强有力的监管体制,经常出现一把手“一言堂”、“家长制”等现象,导致一小部分参选干部重关系、重领导而轻公平、民主;重形式、重表现而轻能力、真知,容易滋长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不正之风。票决制的实施,转变了社会各界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端正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导向,促进了领导集体关于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的迅速转变。
(三)票决制形成“阳光赛马”的风气
实行票决制,使干部选拔任用的局面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向“由多数人选人,在多数人中选人”转变,由“伯乐相马”转向“赛场选马”,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票决制的公信度。票决制的实行,使人们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逐渐地把“伯乐相马”变为“赛场选马”。实践证明:只有在实际的竞争中才能展示出能力的高低和素质的好坏,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由“暗箱操作”向“阳光作业”方向转变,体现了干部选拔任用的透明程度。票决制,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扩大了党内民主,端正了干部选拔任用的社会风气。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票决制程序欠缺完整性和科学性
投票表决会前酝酿、会上讨论不充分。集体决策前的酝酿,是票决制能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但从地方试点的情况来看,关于票决制的会前酝酿很不充分,干部选拔任用和重大问题决策民意调查的范围太小,甚至出现一把手独断专行,用个人意见取代集体意志。对于拟参选的干部,其个人简历要公布于世的做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民众对该参选人了解不够详细、全面,容易误导决策参与者,使其不能做出科学的、准确的判断。
(二)票决制实施中存在形式化的问题
第一,形式上是票决,实际上以个人意志取代集体决策。当前,在干部选拔任用和重大问题决策上,总体还是一把手和主要领导干部说了算,投票表决体现的是个人或者极少数人的意志,虽然票决制相对予传统的“决议制”在体现党内民主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但这种民主化程度并没有显著提高。在投票表决时,很多决策参与者违背自己的意志,违心的表决,票决流于形式。第二,形式上重视民主测评、民主考察,实际上影响票决的是关系而非成绩。由于干部选拔参选人为了在竞选中胜出,更加重视联络感情、打好关系,反而容易忽略在实际工作中政绩的重要性。
四、完善票决制的几点思考
第一,界定范围并提出方案。应用范围的界定,是推进票决制的基本前提,提出决策方案,是票决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投票表决的集体决策方式,并不适合解决遇到的所有事务,明确应用范围,既达到了预期目标又提高了集体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水平。关于决策方案,至少有一套备用启动预案。需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必须积极主动地采用专业人才的科学数据,采纳代表绝大多数人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提交决策方案。
第二,会前酝酿且会上讨论。充分酝酿,是票决制得以顺利执行的关键阶段,会上充分讨论,是票决制实施的重要环节。酝酿环节,保证决策参与者对干部选拔任用参选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充分讨论,将决定着投票表决的结果是否合理与民主。参加会议进行讨论的人员包括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决策参与者。同时,关于对决策方案的讨论应当全面、客观,必须充分。
第三,当场投票、立即公布。当场投票,是实行票决制的关键所在,当场公布结果,是票决制实施的终极阶段。票决制,原则上是决策参与者都必须参与,当场收票并确保投票表决过程中的客观与公正。投票工作结束后,推选出来担任监票工作人员必须做好监督检查工作,推选出来担任计票工作人员现场开展唱票、计票等环节。由一把手或者主要领导干部现场公布投票表决结果,选票应该人档备案,并且绝对保密。
实践证明,票决制的发展完善,必将加快党内民主建设的步伐,而党内民主的完善,将会为票决制的顺利实施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责任编辑:邵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