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构建
2011-12-31江燕燕彭本红
老区建设 2011年22期
[提 要]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稳定基础。近年来,当代大学生的群体事件呈逐渐上升趋势,这迫使我们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预警体系。通过从监测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入手,从预警报告系统、预警分析系统、协调疏导系统三个层次建立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作者简介]江燕燕(1982—),女,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彭本红(1969—),男,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江西南昌 330063)
据统计,到2011年,我国高校的在校学生已突破了2千万,大学生群体成为我国当前最庞大的有组织群体。高校人数的急剧上升、经济的飞速跨越前进、社会发展的转型,都给我们的高校群体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大学生群体事件的数量和参与的人数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校园稳定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晴雨表,加强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控制和干预,是防范社会危机与政治危机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十二五”阶段,社会各方利益急剧调整,社会不满意的程度可能会呈现突变情形。因此,建立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预警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含义
群体危机是指多人参与的不良聚众行为,某个单位、组织普遍存在的消极现象,社会在某一时期、某一领域出现的恶性事件,一群人或者一类人暴露的共性问题。高瑞艳[1](2008)认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一般是指高校中的部分学生,因某种共同的注意中心或共同利益临时聚集,具有明显的自发性、一定的组织性和言行的一致性,并构成较大影响的特殊事件。张书明,杨林[2](2011)把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定义为大学生受特定的中介性事件刺激,聚众以非法形式或手段来表达意愿一种群体行为。曾学龙[3](2008)认为群体性害发事件是指在高校校园中突然发生的,可能引起学生情绪的动荡,甚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影响学校稳定和社会安定的紧急事件。彭学君[4](2006)对大学生群体性危机的界定,指在某种社会环境中的大学生群体,在压力或外界刺激下,对政府(高校)或某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行为或现象,发生不满与骚动,可能发生大规模集会、游行、示威、冲突、静坐、绝食甚至对抗政府,影响到社会或高校的正常秩序,构成超越法律界线的行为或状态,极易引发社会力量卷入与敌对势力介入,它属于社会危机的一种。
二、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与危害
学校高校治安管理方面的专家与学者将高校学生群体事件看作一个过程,认为其发生具有突发性、演化具有互动性、参与个体心态具有从众性、矛盾性质具有可转变性等特征。从以上对大学生群体危机事件的定义来看,大学生群体危机的特征有:
1.发生的不确定。不确定性是群体危机事件的最突出特征。诱发群体危机事件的因素有其不确定性。有对国家的某些行为或社会舆论不满意爆发事件类型的不确定;也有对学校管理方的考试、毕业等行为上的不确定性;还有对授课教室、就餐食堂、宿舍等地点上的不确定。也就是说,大学生群体危机事件的发生有其多样性。
2.产生的影响大。一般性的群体危机影响的至少是一个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具有一定的从众性。只要有同学参与其中,就很容易影响到其同宿舍、同班、同社团等一群具有共性的群体。这对大学生而言,影响不止是当前的学生行为,还影响其以后的思想行为。
3.结果危害大。这是大学生群体危机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一旦爆发群体性危机事件,首先受其影响的是整个校园的舆论方向,这会导致部分的学生参与其中,上访请愿、罢课、示威等行为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更严重的还会引起敌对势力的介入,沦为他们破坏社会稳定的工具。
三、大学生群体事件突发的原因
中国现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危机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类事件的发生是社会处于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爆发危机的频率呈上升趋势,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思想行为自由化。经济发展使广大民众从以前的集体主义思想转变为如今的独立化思想行为。大学生更是追求自由时代的杰出代表,他们追求思想解放、追求学术自由和人生自由,从高中跨入高校,他们思维、眼界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由中学时期的单纯思想转到多元的社会观念。一些学生的政治观念、纪律观念自由化,碰到一些管理严格的事件就会想到用集体行为去解决,以此来演绎他们所谓的“自由”。
2.学生诉求未能及时得到解决。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在碰到国际、国家事务和国家主权问题时,若国家政府未能及时处理,在事实未查明、问题未解决的情况下,有相同不满心理的大学生很容易聚集在一起,并产生在其大使馆或相关政府部门门前静坐、游行示威等行为。或者碰到学生饮食卫生、及课程考试通过率这些事关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问题时更容易引起双方矛盾对立,而导致群体危机的发生。
3.学生自身的压力和情感等心理状态未得到调整。当前小部分大学生对学习有“读书无用论”、“上大学就是浪费青春”等消极思想。大学几年的付出,在其毕业时还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心里上觉得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也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这种矛盾心理在其思维中不能得到很好的释放和疏导,久之会生出仇恨心理,“破罐子破摔”的情绪也随之而来。另一方面少数大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同学或者朋友的认同,如谈恋爱不成功,看着其他同学情感顺利,会受到刺激。当学习压力和情感压力没有得到释放时,容易产生一群人相约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事情。
4.别有用心者在学生群体中的挑拨和教唆。新疆的打砸抢烧事件,是别有用心者利用人民的弱点,破坏社会稳定、分裂国家的极端行为。经事后调查,很大一部分参与群众都不知道事件的严重性。大学生的心理和思维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难以辨别事件的性质,个别用心的破坏分子利用这个弱点来煽动一些有思想弱点的学生,利用他们的不成熟来达到其分裂国家的行为。
除上述原因外,西方价值观和政治思潮、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社会治安问题、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三农问题、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改革以及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谣言也是导致大学生群体危机事件形成的原因。
四、预警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主要环节。“预警”就是在大学生群体危机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测、预报。是对风险状态下各系统运行中的不良状态进行监测、评估的基础上,就风险可能导致的各种危害所作出的早期预报,是对风险的可能趋势与未来结果所作的观念判断与运用实践。所以,大学生群体危机预警是依据对校园发展状况的判断,按照校园系统的分析,对社会系统运行的安全质量和后果进行评价、预测和报警。
预警是一个系统、一个过程。对大学生群体危机预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有:
1.监测警情。监测警情是指观察记录特定校园风险的不同表征,收集整理相关危机现象的各项信息。它是预警活动得以开展的条件。
监测警情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合适的预警对象—平时具有对国家社会现状情绪不满、怀有仇恨心理、经常浏览非法网站等思想行为比较极端的学生群体;紧密跟踪危机现象的表现形态—单个人的发布不合适宜的论坛帖子、群体对某一事件的不确定情绪的持续时间等各种危险信号;收集与危机有关的各类信息—学生群体旷课、参与邪教的宗教群体活动等;汇编成不同形式的监测报告。监测学生群体危机的关键之处在于保证监测活动的及时性、连续性,所获取的信息的真实性、完备性。只有找到危机现象产生根源,才有可能把握危机的发展脉络,才有可能继续开展下一步的预警活动。
2.寻找警源。警源是危机现象产生的策源地、肇始者,在危机的发生过程中大致起着“导火索”的作用。寻找警源即是指依据警情的表现特征,回顾危机的既往历史,追溯风险源头。它是整个预警活动的起点。
寻找警源的工作主要按如下步骤进行:依据当前警情现状,逆时针方向回顾大学生群体危机形成过程;追溯式地考察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心理压力对大学生造成危机的背景;确定危机发生的起始条件和对学生心理造成较大刺激的事件;经过选择、分析、对比等环节大致划定危机的发生区域即策源地为学生宿舍、食堂等公共场地;搜寻引发危机的主体因素即肇事者是否为平时心态不太稳定、内向、思想偏激的学生。从外部环境和内部个人价值观、社会心理需求等主、客观方面进行全面而细致地分析。寻找警源的关键之处在于回顾分析的全面性和追溯研究的彻底性。
3.分析警兆。大学生群体危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预先表现出来的带有征兆性、标志性的现象,称之为警兆。警兆是学生危机的“指示器”,在预警研究中起着“路标”作用。这是整个预警活动的关键环节,它为后续的预警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分析警兆首先要进一步明确预警对象,集中地、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群体罢课、游行示威等行为。其次要明确预警对象中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各种危机倾向,如群体商量一起参加不正当的集体活动。最后,对于各种风险状态进行背景和成因分析,识别主要风险与次要风险,还要判断其发展趋势,评估其可能产生的后果。
五、构建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一套完善的高校稳定预警机制通常由高校预警指标体系和高校预警接处系统构成,由一系列反映社会系统中比较敏感的热点问题和关键点的数量指标所构成。高校预警接处系统是社会预警接处的各种组织、各种团体的有机结合体,它由三个层次结构组成(如下图)。
第一层次:预警报告系统。大学生党员是当代大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和先进分子,是我们预警报告系统中的基层信息员,他们担任着关注身边同学的行动动向的职责。他们和班级辅导员一起定时收集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信息,一旦有群体危机的警情,及时报告学院专管领导。第二方面,应当设立网络信息员。现在很多群体信息通过网络发布,网络信息员须要对这方面的舆情加强监控。若发现警兆信息,要及时上报。通过建立这两方面的报告系统,监控群体危机预警将更加立体化。
第二层次:预警分析系统。它由学校各级党委决策机构、政法综治机关和相关工作人员构成,是在得到预警报告信息资料的基础上,综合事件产生的原因,为预防控制事件将产生的不良影响提供对策。及时、准确、客观、有效是这一层次的内在要求。该部门的工作应具有相对独立性、自主性。本部门领导要从全校观念出发,着眼未来,建立一套与学生工作事务管理相对应的分析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方法,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大学生群体,不带偏见地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反映事件的本质和外在的表现形式,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种种消极现象,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三层次:协调疏导系统。根据我国的国情特点,目前大多高校对学生群体危机预警的协调和疏导工作都是由学校党委组织来履行。处理学生危机事件,可以从心理疏导和媒体宣传两方面展开。大学生群体危机大多是心理因素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平时加强对学生生活、学习方面的关注,加强辅导员与学生心理上的沟通,定期举行学生思想交流会,举办多种趣味性的班级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集体活动,进而对他们进行思想同化。另外的疏导程序,大多都在危机发生之时,学校有关领导出面解决事件,使之得到控制,可以从情绪的控制、心理的化解、行为的平复等多方面来疏导。现在的网络和大众媒体也是我们疏导群体危机的极好手段,在有需要的情况下,通过各种媒体来引导大众舆论,使危机事件瓦解于初始状态。
六、结语
总之,在“十二五”的发展时期,我们大学教育工作者一定做好对大学生群体危机的预警工作,为建立和谐社会打好稳定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瑞艳.大学生群体事件的预防及处置[J].社会科学论坛,2008,(2).
[2]张书明,杨林.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中的网络舆情监控手手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3]曾学龙.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3).
[4]彭学君.大学生群体危机生成演化机理与控制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06,(6).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