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及跨文化启示

2011-12-31张慧宇

职业时空 2011年12期

  摘要:文化要素是翻译中必须应对的一个问题,一些含有较强异文化特征的信息还会为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文章尝试探讨翻译这些信息时可资利用的一些策略,提出直接引入、对等替换、不译及阐释等四种策略,并探讨这些翻译策略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关键词:文化信息;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要素是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
  “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这是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对不同文化的比喻。据此,我们可以说文化差异是恒古有之,是天然而成的。[1]尽管在某些方面不同文化之间会有很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差异的存在似乎更加普遍。文化差异,抑或文化趋同,这的确是两个对立的观点,但是不管文化理论如何,在翻译的实践当中,必须要面对文化要素带来的翻译困境。
  首先,语言的形成和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地理位置、特定的社会组织或社会价值观念相关,同时,语言和社会又相互建构。上述的各种差异反映在语言上,必然给来自相异文化的人在理解上造成困难;在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上述各种因素的制约。文化的差异会造成语言表达方式、语言的内涵及外延、语域及语用等方面的不同。[2]并且,各民族、各国又由于现实的考虑、政治上的考量、文化上的自我保护、语言政策的规定等,对于来自异文化的信息在理解和接受上会有不同的态度倾向和政策规制,因而对文化信息的处理在技术层面又有不同的要求和做法。因此,文化要素的翻译堪称是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文化要素的翻译策略
  1.翻译中寻找类似表达进行替代
  在翻译策略中,替代是很重要的翻译策略。通过把来自源语的信息替换成目标语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翻译的目的。与此同时,替代隐藏着肯定译入语文化相对独立性,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强调的是译入语的文化和价值观体系,忽视了“原语的文化和价值观体系对译入语文化的价值观体系的借鉴作用,忽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可理解性、可融合性以及相互适应、渗透的可能”。[3]例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的译文也逐渐增多,但是“一箭双雕”的表达更体现汉语的文化及传统。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可以选用“锅底嫌壶底黑”也可达意,但译文“五十步笑百步”,或者通俗的“黑老鸦嫌乌鸦黑”都含有很明显的中国文化特征。各国对外来语的语言政策不同,其容忍和接受的社会心态也不同,有时为了保持译入语的文化“纯洁性”,必须要进行语言及意义的替代,而当面对接触异文化较少的受众,用其熟悉的本文化表达方式来替代也是为了意义的准确传递。
  在替代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源语文化中一些信息的不译或省略的现象,在字面上完全看不到源语的语义或内涵。获得2011度奥斯卡金像奖电影《国王的演讲》中有一句Lionel 教George IV的绕口令,是练习s-sh发音的。汉语字幕的翻译为“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想必中国观众看到此处都会莞尔一笑,这种替代不译的处理非常巧妙,这里只要让观众知道此处是一个绕口令,因而用目标语受众最熟知的一组来代替,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假设把该句的内容如实译出来,想必在目标语不能体现源语的特点。例如:She sells seashells on the seashore,the shells she sells are sea shells一句,也是练习s和sh-发音的,但是倘若翻译为“她在海边卖海贝壳,她卖的贝壳是海贝壳”,这样的译文丝毫体现不出英语的声音特点,如果此处译为我们熟知的“四和十,十和四,四十和十四,十四和四十”更能训练s和sh的发音,两个绕口令,可谓异曲同工。但翻译的时候,替代似乎是更好的策略。
  2.翻译中保留不同文化要素
  客观地讲,虽然翻译中最重要的是翻译意义,但原语的语言形式的传递也同样重要,所谓形式和内容的兼重。因为意义与形式不可分割,不同的表达形式可能造成语气、色彩、修辞、文体和风格上微妙的差异,所以译入语的形态自然或多或少地需要参照源语。直译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源语的语气、色彩、重点、风格,是从形式上更加忠实于原文,也最能体现翻译中“信”(to be faithful)的原则。例如:The wall has ears.隔墙有耳。Ducks know how to swim when they are born.鸭子天生会游泳。To know everything is to know nothing.样样通,样样松。A barking dog doesn’t bite!吠犬不咬人。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闪光的不全是黄金。这些译文都保留了源语的风格,也间接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智慧。比如,汉语中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而在法语中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滴水;汉语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韩语中说会哭的孩子有年糕吃,语言无不显示或隐藏着文化的光芒。
  如果把翻译首先看作是跨文化交际的媒介和桥梁,我们可以发现隐藏在这些语言后面的文化含义。因为语言思维习惯是文化的一部分,翻译是包括语言思维习惯在内的文化交流,或者说文化交流必然伴随着语言思维习惯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因此,不能完全用译入语的思维习惯取代源语的思维习惯,否则翻译的意义或作用就会受到影响,这是在更加开放的全球化时代,在承认文化差异并尽量摈弃民族中心主义的译者应该持有的更加开明的主张。各民族文化虽有相对独立之处,但都是相互开放的,而且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外界影响,翻译对于文化的演变实际上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源语的语言与思维不可分离,在介绍一种外语的时候,自然也在同时介绍一种陌生的语言思维习惯。在译入语中,语言“生硬”的地方往往正是体现外国思维方式的独特之处,体现源语与译入语的区别之处。译入语文化不是通过翻译完全“消弭”源语文化的特色,不是在其固有的文化价值体系中来安排源语文化现象的位置,而是在其发展可能性中吸收源语文化,从而使自身更加丰富多彩。例如:Pigs can fly. 如果译为:“猪长上翅膀也会飞”,抑或“可惜小猪没长翅膀”,也会是很生动且风趣的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下,职员A说:听说Amy想接替刚刚离职的经理。职员B说,是啊,可惜小猪(没张翅膀)不会飞。尽管职员B的回答多少显得有些刻薄,但是在达意方面却未尝不可,且具有一丝幽默,简洁,因此,在一定的语境下,也并非非得译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不仅仅是汉语中吸纳了很多来自其它语言的词汇和表达,英语也广泛吸纳来自法语、葡萄牙语、日语、德语及汉语的文字或文化创造新词,增加新的表达。例如来自汉语的Shanzi(扇子),Kongfu(功夫)就直接以拼音的方式进入英语当中。这种语言和文化的直接引入对语言变化的作用绝非仅仅限于词汇,它也完全可以对一种语言的总体结构形成明显的影响。且在越来越开放的全球化时代,语言及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及渗透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不同文化之间接触的频率、接触的范围、广度和深度越大,语言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程度就越高。同时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香港、台湾和澳门就由于独特的地缘、殖民历史和相异的政治文化政策,在翻译的策略中就有更加开放的政策,相当大的词汇以译音的方式直接进入其语言体系中,这些做法自然有各自的得失,但是翻译在语言态度和语言政策上,似乎更加趋于开放。
  
  3.通过词源探究及文化探究进行阐释
  某些源语因为其独特的文化来源,在译入语中不太容易被理解,这就需要译者从词源探究和文化探究上入手,进行阐释,从而使译文明晰而有趣。例如句子Every Jack has his Jill翻译为“人各有偶”,或更为通俗的习语:“再破的锅都能找到合适的锅盖”。为什么会选用Jack和Jill,而不是Mark和Mary?这样译者可以联系一首童谣:
  Jack and Jill went up a hill to fetch a pail of water.
  Jack fell down and broke his crown.
  And Jill came tumbling after.
  这首童谣里的Jack和Jill颇有些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意思,所以用来指代理想中的一对恋人似乎也好理解。
  又如表示两个年龄相差很多的婚姻,可以用The May-December Marriage,这个表达来自英国最早的小说家乔叟(Chaucer),出自他的Canterbury Tales(《坎特伯雷故事集》)[4],故事中男的叫January,女的叫May,是一个老翁和妙龄少女的恋爱。后来引申为May-December,这里是一个隐喻,想一想May(五月)的花朵,是年轻女子的象征,而December指景色萧条的冬季,代表男子灰白的头发、灰白的胡子。在英美俚语习语字典中,作者说如果为了突出年龄的差距,为什么不是一月和十二月呢?那样就是January-December Marriage,但是如果从色彩、想象力来说,显然January-December Marriage 不如May-December Marriage更加令人有美的享受。
  另外,翻译往往会遇到带有本民族的文学背景、神话背景的信息,有些表达只存在于特定的文化中,需要追本溯源,才能理解这些信息。例如句子I’d like to report a mugging.可翻译为:我来报案,我在街上被抢了。其中mugging一词颇为费解。mug一词做名词是“马克杯”的意思,指的是有把儿,圆柱形的大杯,通常是陶瓷做的,用来喝热饮,如coffee mug,也有玻璃做的glass mug,用来喝啤酒的马克杯,叫beer mug。那么,mug做动词为什么是“街上抢劫”的意思呢?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原来,18世纪初英国流行怪异面孔装饰造型的陶瓷马克杯,因此mug便有了“脸孔”的意思。有些马克杯造型则是取材名人或夙敌,刻意加以丑化,让他们张开大嘴,做成容器。因为mug有face的意思,歹徒按照脸孔图形寻找抢劫绑架对象,就叫mug hunting,后来当街抢劫就叫mug,或mugging。小说《神秘河流》(Mystic River)里有一段,Dave凌晨回来,手受伤流血,太太Celeste问他怎么了?他说被mugged.
  还有mug shot(拍照存档)里的mug也是指脸部,shot是摄影。本来mug shot大多指歹徒被捕后的拍照,get a mug shot,但现在杰出运动员进入棒球、篮球、足球名人堂的档案照也叫mug shot,因此不一定有负面的意思。Mugging在中文中没有对等的翻译,robbery其实指盗窃与抢劫,mugging是在街上抢劫,而holdup指持刀抢劫。因为中英文繁简有别,一般英汉词典里往往交代不清,因此在翻译和解释上都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需要进行阐释和解释,交待语言或文化的来龙去脉,翻译活动的本身就成为了文化的引介活动。
  三、结 语
  语言不只是用于相互理解的交流工具,而是一个真正的世界,是伟大的人类在理解客观外界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精神的家园”。[5]语言和文化一样,都是开放的体系,都具有自由的包容性和重组的可能性。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现象,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而且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各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移植、融合,从而形成全球主义文化观。
  如果从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在人类历史上,在一个民族与异文化大融合的过程中,语言相互之间的融合表现都非常清楚。例如罗马-希腊,希腊-波斯,古日本-中国汉唐,中国汉唐-西域各民族以致古印度,盎格鲁-撒克逊-日耳曼、拉丁、非洲-印度,当代日本-现代化的欧美,都曾出现过语言文字及社会文化制度方面的大碰撞,发生过范围较广的影响。所有这些现象都充分说明,文化的交汇必然伴随着语言的接触和交融。言语交流及文化交融,必将丰富人类的精神家园,不同民族的智慧之光在文化碰撞之中将会更加耀眼。
  按照“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人的语言影响了人对现实的感知。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上的;语言不仅指示经验,而且规定经验。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种分析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世界上的语言不同,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和看法也不相同。[6]一定程度上,语言决定思维,尽管语言在多大程度上塑造和影响思维与文化还存有质疑,但语言的相互借鉴,必然造成人的思维习惯不能完全受自己的母语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范畴发生改变,表达习惯发生变化。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个社会更加开放,国人接触和体验外来文化的机会大增,掌握、使用和学习外语的人数越来越多,其语言使用、话语体系、思维表达、思想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差异。体现在汉语词汇中,就是越来越多地借用外来词,特别是专有名词,以及词汇背后所指代的事物/现象。例如:“零容忍”、“断背山”。随着外来语的借用,文化间互相发生迁移,动作的文化迁移,Shrug your shoulder ,许多国人也用耸耸肩表示不知道或无能为力;也有语用方面的迁移,比如打电话的结束语,越来越多的人使用bye-bye/ bye来替代“再见”。因此在文化交际方面也会出现舆论引导及文化保护的问题。而就以上谈到的翻译策略,它们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技巧,因为语言是有生命力的,而这种生命力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翻译要有意义就必须灵活变通。
  参考文献:
  [1] 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 胡超编.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 杜争鸣.翻译策略与文化——英汉互译技巧详解[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 高克毅,高克永.最新通俗美语词典[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李如龙,姚荣松.闽南方言[M].夏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6]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