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运用隐性教育方法

2011-12-31贺友宏

职业时空 2011年12期

  摘要:引入了隐性课程的概念,并通过作者的教学实例对如何运用隐性教育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隐性课程;以题代法;以法代题
  
  通常说,遗传、环境、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有影响的因素。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个好的环境能对学生起到独特的、其他教学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那些能给学生以积极影响的环境视为课程之列,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隐性课程。下面结合科学方法教学就运用隐性教育方法进行简述。
  一、在科学方法的教学中应循序渐进
  1.开始阶段宜以“隐性”起步,不能操之过急
  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应取何种模式才能较好地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呢?如果学生在没有科学方法基础(或基础较弱)的情况下,过早地引入一些抽象的科学方法的名词,并解释其含义,学生必然难以理解,接受不了,反而会引起逆反心理。因此,方法教育只能结合知识进行点点滴滴的“灌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从含混到明朗,逐步加深、理解。到一定的时候,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认识就会豁然贯通,水到渠成。
  2.隐显结合,及时显化
  但是,如果在知识教育中一直进行“隐性”的方法教育是不能达到教学要求的目标的。那么,怎样在“隐性”教育的同时,开展“显性”教育,做到隐显结合,及时显化,使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转化有一定的加速度呢?笔者的理解是,“隐性”教育应该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便可以用“显性”教育了。问题是怎样掌握好这个“度”。笔者认为这个“度”应由教材中的知识体系、某一科学方法在教学中出现的“频率”及难度、学生从“隐性”的方法教育中接受而形成的科学方法基础和教师的科学方法教育基本功,这四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当某一科学方法在某一知识教育过程中达到“呼之欲出”的氛围的时候就应及时对这一科学方法作一总结。这一总结可以在课堂内用几分钟的时间完成,也可用专题讲座的方法用一课时甚至二课时的时间完成。笔者的原则是,当对某一方法作过总结以后,在以后的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中一经出现该方法,就一律以“显性”教育方法的面目出现,再不必“犹抱琵琶半遮面”了。
  比如:我们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程》中讲到晶体结构时涉及到了晶格和晶胞的概念,我们无法直接不负责任的把概念给学生,这样学生根本不会理解,而且接下来的课也将难以进行,我们采用了几何学和人体细胞学的方法加以引进,看似不太相关,但是只要学生肯顺着老师的思路往下走,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了由小球组建而成的立体的模型,再加以实物模型给以肯定化;这时学生就不再感到知识很抽象了。这个时候老师再把这些已经形象化的知识给以概念,学生就会欣然接受了。而且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后面介绍金属的晶格缺陷时,就可以直接以这种显性化的方法来教给学生了。
  再比如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程中,讲到铁碳合金相图时,最初先是介绍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温度变化时会发生的转变,以及相图中的一些特性点和特性线,先从学生比较了解的知识说起,逐渐深入,等到学生对这些基本的知识了然于心的时候,把整个相图展现给学生,进行显性教学,这时老师只要把图一画出,再加以引导和总结,学生就可以比较轻松地理解并记忆相图了。但是如果到最后还是不把相图整个交代给学生,就失去了前面铺陈的意义了,学生不清楚你究竟想说什么。而且在后面讲到热处理时还会经常用到相图的知识,这时我们就可以直接拿出来用了,没必要再重复最初的“隐性”引导了。
  二、掌握方法,适时运用
  当学生通过“隐性”的或“显性”的、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接受教学方法教育以后,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科学方法。怎样把这些科学方法加以巩固、提高,并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关键问题。笔者的做法是:
  1.以题代法
  以题代法是指通过一组具有同一解题方法的习题的分析与解答,找出这一方法的本质特征,进而总结这一方法的意义、作用及其运用该方法解题应注意的问题。例如,笔者通过下面一组习题的分析和解答达到以题代法的目的:
  题1.试作落在凸透镜主光轴上的发光点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虚拟发光物)。
  题2.试作出射入凸透镜上的任意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虚拟发光点)。
  题3.试作出落在凸透镜主光轴上某一点的眼睛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另一侧的屏上的范围(虚拟发光物)。
  上述三道题都不能用常规的作图方法达到所求的目的,但可通过虚拟方法,即虚拟发光点或发光物的方法进行解决。笔者的要求是,解题不能就题论题,而是应从方法教育的高度加以总结和提高。如什么情况下可用虚拟方法,虚拟什么?怎样虚拟?怎样从虚拟出发进行推理,等等,并由此归纳出用虚拟方法解决解题的一般程序:(1)确定能否用虚拟方法解题;(2)明确虚拟类型(如虚拟物体,虚拟、物理量,虚拟物理过程,等等);(3)由虚拟类型出发进行推理;(4)解释推理结果,得出所求问题的结论。
  在《焊工工艺》课中,讲到钨极氩弧焊的电源种类和极性时,我们采用的是虚拟或假如的方法,假如采用直流反接法(即钨极接正极,工件接负极),那么会出现的结果是:钨棒易于发热烧损,许用的电流小,而且焊件上产生的热量不多,焊缝厚度浅,生产率低,所以应该采用直流正接;但是,反接法却可以去除铝、镁及其合金表面产生的氧化膜,具有“阴极破碎”或“阴极雾化”的作用,而这个作用又是焊接铝镁合金时必须有的,而采用直流正接时不会有这个作用。那焊接铝镁合金时,究竟该选哪种方法呢?有没有第三种方法既克服了直流反接时的缺陷,又具有“阴极雾化”的作用?答案是“有”,那就是采用交流电,因为交流电的极性是不断变化的,正极性的半周波中(钨极为负极),钨极可以得到冷却,以减小烧损,而在交流负极性的半周波中,有“阴极破碎”的作用,可以清除铝、镁及其合金表面的氧化膜。因此,交流钨极氩弧焊兼有直流正、反接的优点,是焊接铝镁及其合金的最佳方法。我们的讲解过程是:假设——推理——解释——得出结果。
  2.以法带题
  以法带题是指通过用某一方法,解决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而对该方法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可先介绍(或总结)某一方法的意义、主要作用及其解题应该注意的问题,并通过几个例子分析说明之。然后让学生找出能用这种方法解题的题目来。例如平衡题的习题中常用等效法解题。老师可先找一个力学中共点力平衡的例子用等效法解决之,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去找不同的平衡状态下能用等效法解决的典型题目来,并用等效法解决之。
  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具体分析某个构件的工作场合、性能需求,确定其工序安排以及具体的热处理工艺,由此学习到热处理工艺在生产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应用。如:汽车变速齿轮工作特点是:表面承受摩擦并有冲击振动,所以要求表面应该有高的硬度,而心部必须有足够的韧性才能满足需求,于是我们可以确定应该采用低碳钢材料,这样表面进行渗碳后低温回火来提高其表面硬度,这时的心部由于未被渗透碳而仍然保持低碳钢,所以低温回火后得到低碳马氏体或珠光体和铁素体(淬火时未被淬透),于是心部可以保证足够的韧性。对于其他的工件我们依然是采用同样的方法:明确工作场合—熟悉性能需求——确定工序位置的安排——制定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只要前两个步骤做得准确,可以说任何一个工件,都可以以这样的方法或思路来确定其应该采用的热处理工艺。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注意到循序渐进原则,同时加上适度的题目训练,是可以达到新课程的科学方法教育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