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探析
2011-12-31阚丽
职业时空 2011年12期
摘要: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院校本科专业建设应强化市场观念与竞争观念,树立“以人为本”、“能力为重”、“素质为核心”的先进职教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地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水平提升的要求。
关键词:经济转型;高职本科;专业内涵建设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岗位已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高职教育在面临着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发展机遇。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专业内涵建设也将成为高职本科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
一、高职本科专业内涵建设背景分析
1.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高素质职业人才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之一,目前仅有中专和大专两个专科层次,其发展远远跟不上国际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提出要加快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的、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2.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更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化的特点。科技发展、产业升级与改造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各种先进的技术、产品、生产要素,对职业人才的岗位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本科专业应不断跟踪产业中技术发展领先的企业,掌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情况,根据企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准确把握企业技术更新所带来的岗位人才规格提升的需求。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创建质量效益双优的本科专业,发挥其在高职同类专业中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3.巩固发展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成果需要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实施,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带动专业群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完善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并且大大发挥了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为了巩固和扩大示范院校建设成果,探索高素质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途径,高职院校应在专科基础上尝试本科教育,结合企业需求,借助行业优势,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更多专业对口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
二、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面临的困惑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校与骨干校建设的推进,以专业为核心,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的高职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其建设机制在逐步走向成熟,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还存在以下问题:
1.高职专业建设的向上延伸与对接问题突出
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求。高职毕业生不仅有就业,还有升学与发展的需求,但是基于社会分工和岗位设置的高职专业与基于学科体系和学术发展的本科、研究生专业之间难以衔接,使得高职毕业生必须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走学术教学的老路,才能获得学历的提升,这使得原本还不成熟的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2.高职专业制度还未从根本上有效建立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尚在试行之中,专业建设计划与方案尚不规范与系统,缺乏设置、管理与考核的明确标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职教育必须遵循其一般规律,具备科学化、规范化的基本专业制度及完善的操作方案,否则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将无章可循,其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峻挑战。
3.高职专业建设缺乏校企合作的支撑平台
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由于地方政府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校企之间缺乏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深度的校企合作支撑平台尚未建立,资源短缺成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瓶颈,制约了高职教师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的提升,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足,产学研结合难以落到实处,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更难落实。
4.高职专业建设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不足
地方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所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关键是专业与产业对接。而目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未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科技研发效益无法得到有效体现,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高职院校还不能适应新行业、新产品、新服务的发展,为新型能源、房地产、新型农业等产业提供服务的能力更显不足。
三、高职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措施
1.做好开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期调研工作
为了制定出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在区域内按规模、按性质对企业的就业岗位、岗位能力、职业素质要求等进行调研,并根据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及毕业生建议,做好前瞻性预测,彻底了解企业对岗位需求情况以及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结合国内外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参考行业职业标准及法律法规,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标准打下坚实基础。
2.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以学生为本,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熟练应用知识,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与创新精神,最终成为高端技能型或技艺型专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因此,高职本科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为根基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观,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宽口径的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懂技术、会管理能够胜任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3.以质量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本科专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培养模式:
一是政府纽带模式。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与服务职能,借助其引导和桥梁纽带作用,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广泛了解本地区大型企业、外资企业以及技术升级与转型企业对高职本科人才的需求,并借助企业资源优势,为提升高职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提供条件与保障。
二是行业对接模式。高职院校本科专业应结合自身的行业背景,进一步强化与原有行业企业协作,依托本身的专业优势,根据社会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充分整合行业内相关企业的优势资源,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达到合作协议,双方共建高职本科生的实践基地与培养基地。
三是同类协作模式。结合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相关高职院校可以依托自身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加强彼此在某一领域的协作,例如联合开发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或教材资源等,还可利用专业集群效应,组织跨学校的研发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4.以能力为重,构建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
通过校企合作调研专业所对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典型工作任务从低端简单到高端复杂的顺序,遵循教育规律与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高职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充分考虑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专业的教学任务与内容、教学原则、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再设计,明确核心课程、主干课程,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相衔接,构建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
5.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达到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引进企业设备、师资、案例、生产项目、产品标准,引入企业规范与职场文化,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室,建设仿真、模拟、虚拟与真实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创设生产性教学环境,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以校企平台资源为纽带,将教学延伸到校外,建立学生校外教学与实习基地,将部分专业课程和一些含有新技术、新工艺的内容模块外移至企业,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6.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提升本科专业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
高职本科专业应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提升专业自身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这种合作包括:(1)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合作。针对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科研项目校企联合攻关,不但可以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而且能促进专业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的提升。(2)科研基地与技术服务平台的共建。除少数大型企业拥有自身的研发基地与研发团队外,一般企业均需借助外援来弥补自身经费和科研实力的不足。校企双方可以共同出资建设本科专业的校内外研发基地,共同享有该基地设备的使用权、员工培训及学生实习的权利。
7.以素质为核心,制订第二课堂培养计划
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第二课堂活动模块与目标应由教育专家、公共课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根据企业需求和岗位要求来确定。然后以活动目标为依据,将各类讲座、比赛、培训和社会实践等学生活动进行定位和整合,从入学教育开始贯穿始终,系统地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综合素质以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课外活动评价标准,制定学期学分计划,经过不同活动主题与形式的训练,实现素质教育第一、二课堂共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的目标。
8.以人为本,建设学生自主学习资源
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高职本科专业可以通过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构筑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将本专业主干课程标准、项目化学习内容、核心课程的电子讲义、教案、课件、案例库、习题库等资源上网与学生共享,便于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习。运用单元自测、教师与学生在线交流、网上答疑以及建立学习日志、做好在线笔记等方式,保证学习质量与效果的有效提高。还可实施空中课堂的教学模式,将部分课程转移到网上,学生可利用假期、双休日不间断地充实自己。
四、高职本科专业内涵建设保障
1.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普遍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一是建立有利于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开发利用和促进优秀专业人才迅速成长的有效机制。按照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开展专业教师队伍梯队建设,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进修与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打造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在师资结构和素质上满足专业建设需求。
二是加强教师管理,深化职务聘任、考核等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分配制度。结合教学人员岗位聘任制改革,制定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严格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考核制度,将其与聘任、津贴、评优评奖挂钩,以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及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的提升。
三是建立人才集聚机制及柔性引进机制。加大博士、海外学习背景的硕士研究生及企业高端技术人员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聘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与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实现专业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
2.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强化高职教育特色
树立“以人为本”、“能力为重”、“素质为核心”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强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形成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提供教学支撑;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试与评价制度,有效检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科交叉、技能互补的师资团队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适应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工作;通过与外向型企业合作和引进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证书等途径,将国际通用的技能型人才标准和人才规格融入培养方案,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标准的国际化;强化市场观念与竞争观念,培养市场急需及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3.切实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有效实现校企资源整合
牢固树立大教育资源理念,深化校企合作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整合行业、企业、社会资源,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原则,学校与行业、企业及社会相关教育机构联合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高职本科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行业企业专家以及能工巧匠的作用,及时引入企业新技术、新标准与新工艺,校企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切实形成培育高职本科专业的氛围与机制。
4.建立健全专业建设机制,优化教学环境
一是重视专业教学公共资源库建设和高职本科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应集中全国优秀专业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本科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采用公开招标方法,集中业内外专、兼职教师,开发具有代表性且具有较高水准的教材和教学辅导书,为高职本科专业和社会各界的使用提供方便。
二是建立健全高职本科专业考核评价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并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对申报设立本科专业的高职学院实施招生准入制度及认定评价制度,并定期进行调整,及时向社会公布,以促进学校更加重视本科专业建设,推动全国范围内高职本科专业规范的形成。
三是建立以专业和专业群为基点的高职院校管理架构。以专业或专业群为单位,建立学院基层教学单位,切实重视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层面在学院运行和管理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四是建立高职本科专业带头人职业生涯发展机制。学院应该在收入分配、专业建设经费、参与行业、企业活动等方面给专业带头人足够的资金支持;在进修、出国培训方面为其提供充分保障;在学术发展上允许其参加各级学术会议和行业企业活动,以不断增强其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丁明军,任聪敏.开放平台推进高职专业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47-149.
[2] 傅伟,柳青,松邓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专业建设内涵探析[J].职教论坛,2010,(9):40-42.
[3] 周建松.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4):84-86.
[4] 孙国荣.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机制的思考[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