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音在童声发声训练中的效应
2011-12-31颜建平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摘 要: 咽音是通过人体的发音机能所发出的,具有明显音响特征的一种声音。文章探讨了如何在童声发声训练中正确使用咽音等问题。
关键词: 童声声乐训练 咽音 音质 音色 音量
咽音这个名词是由意大利文(Vocefaringea)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咽部的声音,是传统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声乐家们在进行歌唱嗓音训练时,使用的一种特殊方法。它是通过人体的发音机能所发出的,具有明显音响特征的一种声音。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小学生的声乐训练中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通过近两年的童声声乐训练,小学生在参加的一系列的声乐比赛时和声乐等级考试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印象最深的是有些学生嗓音一般,平时高音do′到小字二组的re′就破,通过学习“咽音唱法”后,音色变得更加松弛,高音轻松就唱上去了。通过一些比赛,这些孩子自信的表现也增强了我对学生声乐训练的信心。“咽音”练声法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效果?它与一般小学音乐老师所教的普通练声法有什么区别?
声乐教学主要包括歌唱发音训练和艺术作品演唱两部分。在国外,他们有专门的发声训练老师,也有专门的艺术指导老师。而在我国,一位专业的声乐教师承担着以上两个不同方面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对教授西洋美声歌剧唱法的老师来讲,要求是相当高的,难度也是相当大的,对一般小学音乐教师来讲,更是很难做到两全其美。目前我国小学歌唱教学大纲中,还没有专门设置与歌唱训练有关的发声生理课程,也就是说,无论学唱的学生还是教唱的老师都没有接受过此方面系统的、专门的教育,因此对唱声或歌音(Singingvoice)产生的生理基础、物理基础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甚至一些音乐教师连声带长在哪里、隔膜在什么地方等问题都回答得不清楚、不准确;有些老师对什么是正确的歌唱机能状态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目前绝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的训练方法仍然停留在“口传心授”上,学生主要靠模仿学习,靠“悟性”长进。在有些小学歌唱教学中,老师只求取得一时明亮的声音效果,忽略了要保持长久的嗓音健康状态;有些出于对学生嗓音的保护,不敢过于要求或要求不到位;有些对不良的歌唱状态缺乏有效的矫治、训练手段,等等。因此常常会看到学生表现出与老师所要求的良好的、正确的歌唱机能状态截然相反的情况。比如老师要求“打开、放松喉头”,而学生的喉咙是紧缩的、上提的和挤卡的;老师要求要唱在“气流”上,而学生实际是唱在“肌肉”上;老师要求用“方法、技巧”唱,而学生是凭“本钱、条件”唱,等等。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学生难免在学唱过程中出现喉咙不适、容易疲劳和嘶哑、高音费力、声带充血甚至出现病变等情况,以致影响其艺术表现力的发挥。
“咽音”练声法从解剖学和生理学入手,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无声的”和“有声的”练习,使学生们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歌唱所要求的正确呼吸状态,喉咙打开、放松状态和发高音时的机能状态。它共有八个练习步骤,每个步骤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下一步骤方法学习的基础。因此要学好“咽音练声法”,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反而“欲速不达”。有位学者将“咽音练声法”的八个步骤加以高度概括和总结,浓缩成八个练习:①“张大口”练习;②“吐舌头”练习;③“舌头成直沟”练习;④“狗喘气”练习(也叫“蛤蟆气”);⑤“气泡音”练习;⑥闭口哼咽音练习;⑦实现真假声无痕迹过渡;⑧打开喉咙振胸练习。①至⑤是无声练习,可增强有关肌肉的活动能力;⑥和⑦是教会学生用“咽音”练声的方法,练唱音阶、各母音和训练咽部调节母音的音色,应用“咽音”歌唱;⑧打开喉咙。这些练习所达到的技能状态是一般“咪咪咪妈妈妈”的普通练声方法难以实现的。
“咽音”独特的练声方法,深深地影响着嗓音在声乐艺术上的表现,其中就包括对歌声音色和音质的影响。声音之所以有不同音质和音色的变化,主要是取决于气息运用的不同,声带发音方法的不同,以及调节共鸣方法的不同。在歌唱中,只要改变这三者中的一个,声音就可能起明显的变化。“咽音”练声法正是改变了声音共鸣的方法,在发声过程中,始终把咽部作为基音共鸣腔的一部分,并把它调节成为一个发音管与喉腔通连,发音管与喉腔串通成为一个管状基音共鸣腔,对声所发的音起“基音共鸣”,这样,发音能力提高了,音质改善了,变得普遍结实而有美妙的颤动,发“咽音”的性能就像一只长短、大小皆能伸缩的双簧管乐器,把它调节得细点,声音就变得较小,而音色也随之“暗”些;把它调节得较宽点、较短点,声音就变得较大,而音色也随之变得“开朗”起来,音色就可以根据表情的需要做多方变化,弥补在音质和音色上的不足,使小学生在歌唱时音色和音质得到了较完美的表现。
音量是指音的强弱。它是由声带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的,振幅大,音就强,振幅小,音就弱。曾有小学生问我:“为什么美声唱法能让音量普遍比较大,而其他唱法却比不上它呢?”当时我没能很透彻地回答,后来通过查看“咽音”的有关资料,我才清楚地明白:这是因为意派在发音歌唱的过程中,喉器以上的咽部始终形成管状,并与喉腔串联成为一个“发音管”,起着决定音高和发音效率很高的“基音发音管”的作用。在“咽音”练声法的第八个步骤里,就如何获得大音的问题讲得很清楚——用“打开喉咙”的方法结合“咽音”歌唱。这个步骤练习的目的就是训练咽部形成较大的泛音共鸣室,促使音量变大,音色变润厚、丰满有力。我们在未开始做练习前,首先要辨别“打开喉咙”的机能与一般用天然发音法大声叫喊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一般人用天然发音法来喊叫,与经过“咽音”训练者用“打开喉咙”的方法来发出响亮的歌声,在生理机能及音响效果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在训练中,我除了让学生通过几种声音对比的方法了解咽音的发音音量调节,还注意激发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中愉快地学习歌唱。小学生都非常喜欢听故事,我就利用这个特点把发声练习的内容编成故事,边讲故事,边让学生练习发声曲,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的音乐知识。如我结合发声练习曲“喵喵喵 喵喵喵 喵喵喵喵 喵”编了一段故事讲给小朋友听:一只漂亮的小花猫从远处慢慢地走来,它嘴里唱着“喵喵喵 喵喵喵”,这时,它忽然发现了一只老鼠在偷吃东西,于是小猫轻手轻脚地走近老鼠,“喵喵喵喵”突然一跃,小猫抓住了老鼠,喵,小猫又高兴地唱了起来。这里通过边讲故事边唱练习曲,巧妙地使学生联想到小猫活泼可爱的形象。前两小节唱得轻松自然,第三小节唱得短促、跳跃,声音要富有弹性、轻巧。而第四小节唱得饱满激动,音量要求强,表现出小猫抓到老鼠的喜悦心情。这样的安排使小朋友觉得很有趣好玩,因此他们很快地高质量地完成了唱练习曲达到控制音量的目的。
“咽音”练声法除了为声乐艺术服务外,还有着普遍性的嗓音保健意义,它对任何须用嗓音来进行艺术活动或日常工作的人来说,是一方嗓音保健与嗓音治疗的“特效药”。如:“气泡音”练习是“咽音”歌唱训练最重要的基础练习,也是康复嗓音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因为这个练习可以按摩声带。曾经很多歌手由于用嗓过度,产生了疲劳和各种疾病,都是采用这个方法治愈的,如:著名歌唱家王昆,当今歌坛皇后那英、王菲等人。
总之,“咽音”练声法对发声训练有着独到见解,我们如果有效地将咽音技法借鉴到小学歌唱教学中并运用于童声歌唱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接受并掌握这种方法,那么小学歌唱教学质量和演唱水平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