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
2011-12-31姚镇清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中小学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蒙教育,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要思考如何进一步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寻找更符合新课程特点的美术教学模式。这些问题解决得好,将有利于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实施教学策略,增强美术教学的实效。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由于受到学校的条件、学生的经验、地域特点的限制,学生在美术表现能力方面与城里的孩子有较大的差距。针对乡村特点,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美术资源,采用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模式,这将有助于激发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活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一、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优势
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城市学校存在一定的差距,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也有距离,如何挖掘新课程美术的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美术课的教学实效。要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学质量,就要调整教学内容。传统的美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教会学生“画画”。新课改下的美术课是一门综合学科,有设计、手工制作、绘画、欣赏等,能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和谐,学生们对美术课的热情较高。
新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尽管农村的孩子没有城里的孩子见多识广,但就地取材的机会较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借用这些资源,我们可以开设一些如树立粘贴画、彩绘鹅卵石、稻草人、剪纸、泥人制作、乡村建筑和民俗民风探究等活动。我们要抓住优势,突破教学框架,走创新教学之路。
二、农村中小学美术教法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教师不但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了满足教改的需要,农村美术教师要开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大胆对原有教材增改。补充一些学生愿意学习的,教师所擅长或有特殊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把美术直接运用到生活中。即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美术课。如:民间剪纸、柳编工艺、萝卜雕刻、稻梗手工艺术、家乡建筑写生、变废为宝的综合实践等。让教学活动突破教材限制,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
美术根植于生活。蓝天白云、山川河流、奇峰秀岭、红花绿叶、水中的鱼、空中的鸟、天上的彩虹等,都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由于独生子女现状和“家长承包制”,孩子失去了体验生活的机会,缺少有目的地观察生活的机会。因此,美术老师要努力引导他们走向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描绘生活、创造生活。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自然景象,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罗丹论艺术》)因此,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中寻找美,在取材过程中欣赏美,在绘画作品中创造美。
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写生极好的题材资源。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捕捉素材的能力。
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有独特的风格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如农家庆贺节日有自己的方式:农民杀猪宰羊、走乡邻、访亲友……端午节、元宵节、七夕等都具农家特色。延续数百年的婚丧嫁娶的习俗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乡俗文化。学生生活在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中,为美术的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
改革开放以后,家乡富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一排排现代化工业厂房。这些都是现代新农村的亮丽风景线。学生观察农家家园,描绘农家风情,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观察、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家乡的飞速发展,畅想未来,为家乡设计宏伟蓝图。如:“我们家乡的未来”科幻画、“家乡新貌”摄影展等。发现家乡环境的日趋恶化,通过画宣传画、变废为宝等活动,培养环保意识。
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可以多设计以活动为载体,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模式,淡化说教痕迹,注重学生参与、体验和感受。例如:让学生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画画田野、小河、绿草地、篱边的花丛。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自由发挥。在手工制作方面,教会学生活用各种材料,丰富表现手法。如运用小溪边的卵石片、泥土、家禽羽毛、各种树叶、农家的各种秸秆进行工艺制作,并开设相关的工艺课。
另外,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是“废品”的东西,经过人们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制作,变成了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达到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这类的环保工艺教学对于农村教学来说具有优越性。农村学生到处可以见到树木,各种各样的树叶是贴画教材的好材料,随处可采,既经济又实惠。美术课前引导学生采集各种形状、颜色的树叶,放在书里压平,备用。美术课上让学生备好剪刀、胶水等工具,然后在画纸上画草图,再选用合适的树叶修剪后组合拼摆后粘贴成画。与此雷同的布贴画,黄豆、绿豆、红豆,树皮、树根、石子、瓷砖、易拉罐、旧报纸等都是绝好的美术创作资源,在学生的手中都可以变成一幅幅漂亮的画或其他有用的东西。
在每一个阶段后,举办“手工艺制作展”,通过作品展示激发同学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参与热情更加高涨。在不知不觉中,绘画能力、动手能力都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强了,还培养锻炼了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了想象力和创作思维的发展,在审美、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实践证明,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活动,使农村学校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生命力,激起农村孩子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热情,并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爱好,培养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要结合新课程的特点,不断钻研、探讨、思考,主动、大胆开展农村特色的美术教学。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新课改对我们的希望。我们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片质朴的、可爱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让学生尽情描绘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并以此感受美术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