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初中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2011-12-31王健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类学生在各个教育阶段都有,认真分析,不同阶段的学生是有很大区别的。小学学困生主要表现在不良学习习惯、自控能力差,从而造成学习成绩差。一般来说通过老师认真教育和帮助后收效不错,进步会比较明显。而初中学困生的问题则相对复杂,不仅体现在学习习惯方面,更严重的是表现在思想和心理方面:自卑、厌学、自闭,甚至与老师和社会敌对。这些问题和小学生相比,更加成人化、社会化,不仅影响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为这些问题不再是简单的细枝末节,而是关乎他们一生能否健康成长的人格问题。
一、成因
人格,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它与人的先天禀赋密切相关,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密切联系。初中学困生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是与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密切相关的。我现归纳成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社会原因。21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之下,“一只看不见的手决定着学生的命运,考什么,学什么,怎么考,怎么学”。学生在这只“手”指引下学习变得很功利,学习只为将来找个好工作,过上优越的生活,不是为了理想,更不是为了信仰。这样一种导向作用造成了部分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关心集体,不关注他人,自私冷漠,情感方面出现严重缺失。这也是当前政治教学中德育的最大“敌人”。
(二)家庭因素。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听话”“服从”,然而现在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往往个人主义泛滥,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不关心大家的利益,缺乏集体荣誉感。家长受到社会的影响,要求子女“只要读好书,其他什么也不用管”,连洗袜子之类的个人日常事务都统统包办。久而久之,子女对家庭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家庭应有的责任感更无从谈起。这种家庭责任感的缺失往往会引发学习责任感的缺失,社会责任就更无从谈起。
(三)学校因素。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评价仍然以他评为主,教师的表扬、上级教育部门的肯定自然就成了学生努力的方向。这导致学生养成了被动依赖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实际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个别老师要求学生做任何事都要“统一”,不给学生适当的自主权。学生思想和行为上一有异动,老师立马就对其教育,令其改正。学生缺乏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这种学习丧失了主体地位,丧失了真正的自主权,丧失了自我意识,学生难免会产生厌恶情绪,与老师对抗,甚至逃课。
二、方法
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这样告诫我们,学困生要承受比其他学生更多的挫折和打击,但他们仍然能坐在教室里学习,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我们没有理由放弃他们。在我国,学校是未成年人受教育的基地,是他们成长的摇篮,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其实还渗透着人格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道德风范、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往往是学生的人格榜样。要解决前面所提到的那些问题,学校或者老师就必须深挖学生思想根源,重点加强人格教育。老师必须从热爱学生这个根本点出发,机智灵活地实施人格教育。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加强自信教育,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福斯特说过,有自信的人,等于成功的一半。的确如此,自信可以化为勇气,让懦夫变成英雄;自信可以激发潜能,把人从死神手中拉回来,成功会青睐自信的人。其实很多学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如果老师一味地看到他们的缺点,批评惩罚,就可能导致师生冲突。但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借此赞扬、鼓励,就能使他们充满自信,争取成功。我班曾经有个男同学,个子瘦小,家里父母跑运输不在家,平时没人管教,习惯不太好,班上同学不太愿意与他交往,导致他不主动和同学讲话,上课回答问题低着头,声音很小,成绩不理想,课后独来独往,没有朋友。但是他其实感情细腻,作文写得不错;生活自理能力特别强,做事很认真。我就抓住他这些优点,多次在课堂上表扬他。有的同学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课后还有同学向他请教,他认真回答。我趁此机会告诉他,人只有自信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渐渐地,他有了伙伴,成绩进步很快。并且我委任他为劳动委员,他干得乐此不疲,我从此不必操心班级的卫生了。
(二)加强责任心教育。这里所说的责任心是指一种态度,不仅仅是在学习上的,更可以对人,对事,对社会,即尽个人所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现在有些学生对学习能拖则拖,对老师能躲则躲,学习好像是别人的事。休息天回家不替父母分担家务事,忙着看电视玩电脑和同学聚会。这样的学生对集体很少过问,更别提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了。其实应该从小就狠抓责任心教育,这就需要家庭和学校紧密配合,让学生有一种意识:一定要努力把自己的事做好,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了这种责任心,遇到困难不会轻易退缩,受到挫折也不会气馁,会想方设法把事情做好。有了这股钻劲,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差,人生态度会变得更积极、乐观。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是个典型的学困生,缺乏学习动力,纪律松散,经常迟到甚至逃课,隔三差五地犯点错误,而且每次教育都收效甚微,他依然我行我素。我私下了解到他的父母关系不好,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单一,手段比较粗暴,他从家里得不到温暖,与父母关系比较冷淡,家对他而言就是吃饭睡觉的地方,因此责任心的培养便无从谈起。我心平气和地找他谈话,先从父母养育他的艰辛谈起,他们也懂苦和累,但为什么要吃苦?为了养家,为了培养儿子成材,这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尽管不能很好地照顾家庭,关心儿子,但那是无奈,他们不像他那样赶上好时候,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但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社会的无奈。再说到他,学习是对社会、对自己的一种责任,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有这么好的条件,他应该积极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社会对当代青少年的基本要求。要是不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经过一段时间,他成绩进步了,同学都说他像换了个人似的,变得认真起来了,同学关系和谐了。
(三)加强人际习惯教育。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和对抗习性两种。这两种习性对于养成人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影响极大。学生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从教师和集体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道德观念,养成行为习惯,在集体生活中形成心理调节能力,学会适应社会,学会人际交往。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养成和谐人际习惯。我是这么做的:一方面强调和谐人际习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举例说明攻击性人际习惯的危害。为此,我先在为人处世上树立宽容、友善的榜样,原谅学生的一些小过失。经常开展一些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合作、互助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信任、欣赏和赞美他人。我要求学生之间敞开心扉,互相倾诉或坚持写日记,把内心的烦恼用日记倾诉。学生一旦出现人际问题,我不是指责,而是尽量冷处理,让学生自我体察、自我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让学生真正从心灵深处得到触动和感悟,这样效果才能长久而深刻。
总之,学困生的转变是一门复杂精细的工作,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会生活、会工作、会做人的合格的人才。“只有在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参考文献:
[1]谢贵兵.人格教育——德育课程的新领地.
[2][美]杰·瑞芬伯著.周芸译.没有任何借口.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