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陶行知教育思
2011-12-31陶蓉芳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的习得方式是以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和直接体验整个过程为主,主要目标以促进学生情感、行为、认知的统一协调发展,评价方式是以过程为重、终端结果为辅。可以看出,综合实践课程设置的思路和理念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有很多契合之处。在一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借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思索着如何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快乐学习。
一、选题贴近生活让学生心动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他从生活入手,探索和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陶先生主张的“教育与社会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真教育和活教育”为我们确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每一个综合实践主题研究活动确立之前,我们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条件,尽量让主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切入点小、细、活。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对活动产生期待,这样才会使探究活动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
如:上学期我以“关注学生成长,提升学生生活质量”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对本校学生暑期生活的调查”、“对本校同学睡眠状况的调查”、“对本校同学体质健康的调查”、“我们一起过低碳生活”等系列主题性研究活动。每次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因为这些都是他们愿意了解、希望了解、方便了解的内容。如进行“对本校同学体质健康的调查”这个主题活动时,学生经讨论确立1分钟跳绳、1分钟仰卧起坐、50米跑、视力、龋齿、体重等多个小主题,选择一个班、几个班或几个组进行调查,课间他们窜班忙碌地调查着。正如“糖果小组”在调查报告中写道:我们调查的过程中碰到了一点困难,有一两位同学总不在教室,找也找不到。等他们进了教室,又上课了,所以只好等到下课再调查。但没想到一下课,他们一溜烟又走了。后来我们吸取教训,老师刚说下课,就赶紧跑过去,请他填好调查表。真是来之不易,但是孩子们乐在其中。
二、合作学习为集体荣誉而激动
陶行知在“育才十字诀”就提到了“七(集)体创造”。许多时候,个人的思维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在现在这个注重交流合作的社会,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目的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包括主题的确立、方案的制订、调查访谈的进行、调查后的整理汇总、小组的汇报、成果的展示等,这一系列活动决定了必须以小组形式开展,分工合作才能完成。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会更加尽心尽力,出谋划策。比如在小组汇报环节,我一般要求每组一位学生主讲,其他学生补充。汇报结束,其他组员进行评价、质疑。这时,组内成员更加团结一致,针对别组的质疑极力释疑、辩解。每次的成果汇报课总会演绎成比较激烈的辩论赛。每次的成果展示后我都进行评比,并以简报形式在班内张贴,学生为了能在评比中取得好成绩,以调查报告、小报、图表、幻灯片等不同的形式展示成果,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当我公布结果时,一报组名,全组同学会欢呼雀跃。那种场面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发展性评价让学生感受成长
发展性教学评价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人的完美和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评价。因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特殊性,评价不能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而只能采用一些定性的评价方式。评价的内容要重在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方法等。我们在研究中,引入陶行知“师生共学互教”的理念,主张使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创造了集体评价的理念,使评价主体扩展到教师、小组、自我、家长和社区。
学生自评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动力,成为学生发现和调整自我成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看重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多加鼓励,多肯定他们好的活动方法,让他们体验到活动的快乐,收获活动的点滴所得。比如:有一位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因为经常得不到成功的体验,所以课上目光呆滞。可就是在一次“寻找校园内破坏公物的现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因为他寻找时比较细致,找到的例子比较多,我表扬了他。此后他慢慢地投入课堂了,能积极地参与进去了,在开展的每人一分钟演讲活动时,他也能认真准备,站上讲台顺利演讲,同学们自发给了他掌声。他下台时微笑着轻轻地说了声:不难的,由此可以看出他找回了自信。
家长参与评价,不仅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家长游离于学校教育之外的现状,调动了家长参与课改、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如在开展“爱护公物,人人有责”这一活动后,两位家长分别给孩子以下评价:这次活动后,我儿子对我也提了一些要求,他要我以后不能使劲关门,还要我小心关窗、爱护桌椅……我以后尽量改掉以前不爱护公物的坏习惯;我女儿从来都是个做事莽撞的人,但这次活动让她有不少的改变,我希望老师能多多开展这类活动。
四、活动反思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
陶行知的每天四问思想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借鉴这一思想,我让学生在每次主题研究活动后,回顾自己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反思活动所得。从学生的反思中看出,学生正在试着改变行为、学会关注生活、学会与人交往。
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关注周围生活现象。如学生在“随地吐痰现象调查研究”活动帖子中这样写道:“今天,我们六年级去了苏州乐园游玩,在浏览之余,我发现去那的人很多,但并没有随地吐痰的现象,我就思索,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在游玩活动时还能关注随地吐痰现象,可见活动已影响了学生的关注点。
活动改变着学生的行为。在“低碳生活我行动”活动后,同学写道:陶老师让我们“低碳”起来,许多同学当天在校就已经行动起来了。当然我也不例外,比如说,随手关灯。检查水龙头是否关好,提醒同学们开水龙头时要开小一点,等等。
活动让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综合实践活动由于课堂形式的特别,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使得学生看到了一般课堂上无法看到的现象,做到了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事情,感受了以往无法感受到的社会现实,体验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学会了访问,学会了做笔录,也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与人沟通,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时候就是碰一鼻子灰,这种失败的经历,对他们的成长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宝贵经验。如“万花丛中一棵草”小组在“对本校同学睡眠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写道:我们调查的是二(3)班,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有一些同学不认识钟表,就乱说时间,有人说是4点起床,有人说5点睡觉,有人说在上个星期,是10点起床,有人说12点睡觉……于是我们就问他们钟上的长针指到几,短针指到几,如果实在不行,我们便换了一个同学问。虽然调查的时候有着重重的困难,但是我们还是一一克服了,得到了令我们满意的结果。“彩虹PAITY组”在“对本校同学体质健康调查”报告中写道:在这次调查中,我们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有许多同学都是因为不好意思告诉我们他们的身高、体重、跳绳个数,因为有的人太矮,有的太肥,还有的跳绳个数太少,都不愿意把数据告诉我们。所以我和我们的组员商量了一个办法就是采用匿名调查。
五、多平台展示放大成绩让学生积极参与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在活动中我们应该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在成果交流展示阶段,教师是后勤保障,他需要为学生的自我展示搭建舞台,提供一切可能的物质条件。但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成果交流的目的不是检验学生成果的正确、合理与否,而是肯定学生调查研究的过程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更是激发学生今后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信心与热情。
为了记录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之旅,也为了便于相互间的交流、学习、促进,更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的平台,我在学校论坛的“学生天地”里开设了“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专题帖”,把每次的主题活动方案、进展过程、学生活动心得、总结评比等全过程上传,学生可以很方便地进入论坛进行交流学习,帖子建立一年来,已有280多贴,可见它的活跃性。正像一位同学说的:“这是一块‘万紫千红’的领域,这里可以与大家共同探讨活动的疑惑和乐趣。”
对于同学们的活动成果,我尽量把它放大,让参与的学生得到更多的肯定。如开展了“对本校同学体质健康调查”活动,学生将调查到的视力、龋齿、400米跑、仰卧起坐等制作成成果展示图表,我把它们制作成展板进行全校展示。对学生活动撰写的心得、调查报告等搜集整理成册子《高年级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我参与,我体验》共2本,并下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成铅字印在书上,非常高兴。通过这样多渠道的展示,可以让每位学生都有露脸的机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光芒穿越了时空,却越发闪亮。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新课标精神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正呈现着无限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