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方式与技巧
2011-12-31刘文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摘 要: 师生沟通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要完成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当今学生的基本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吃过苦,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不是很强。因而与学生沟通的技能技巧,越来越突出地摆在了教师面前。如何和学生有效交流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聪明且好学的学生、聪明但不好学的学生、刻苦但始终无法提高成绩的学生、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提出师生交流的建议。
关键词: 师生交流 提高成绩 沟通方式
生活中没有沟通,就没有快乐人生。事业中没有沟通,就没有成功。工作中没有沟通,就没有乐趣。没有沟通,人与人就不能相识,人与人就不会有理解,人与人就不会有信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交往、生活等各个方面,如果沟通不当,师生间的矛盾就会加大。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发展,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时期,有较强的逆反性……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更需要沟通。如果缺少沟通,他们就很难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甚至会误会老师,产生逆反心理,把心中的小疙瘩郁积成大误会,小则影响师生的感情,大则影响学生的一生。但是,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个性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家长素质不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有太多的不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学生,在与他们沟通时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1.聪明且好学的学生
每个班级都存在这样一批学生,他们聪明好学,能够自主地安排学习和生活时间,学习成绩特别优秀。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里,基本上都不需要老师和家长费心,学习成绩优异。在很多老师看来,这样的学生根本不需要交流,因为他们自己可以管理好自己,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到不爱学习的学生身上。但事实证明,这样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因为他们本身是优秀的,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他们很多人是很脆弱的,因为习惯了优秀,所以他们不能接受自己不够优秀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会面临很多次考试,很多次挑战,他们不可能一直优秀下去,失败和挫折会时不时出现。当他们真正面对这些挫折和失败时,也许难以像其他学生一样很快走出来。这时,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和交流,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就会变得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那么怎样和这些优秀的学生交流呢?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留意这些学生的情绪变化,尤其是当他们情绪低落时,要及时找其交流,了解情况。
2.聪明但不好学的学生
相信大部分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在这样的学生身上应该花了不少的时间,因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这样的学生有潜力可挖,进步的空间很大,所以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但是不难发现,这样的学生反复性较大,在交谈之后,也许能起一段时间的作用,但时间一长,他们学习的惰性又表现出来。如何和这样的学生交流成为很多老师探讨的问题。我想,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想真正地改变他们,就要追寻其懒惰的根源,只有找到了根源,我们才可以对症下药,问题也会变得简单得多。如果懒惰的原因是贪玩,比如说电脑游戏,教师就应该把他对游戏的痴迷引导到学习上。在交流中教师可以这样说:“你在老师心目中一直是非常聪明的学生(首先表示对学生的肯定,会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观点),哪怕稍微付出一些,你的成绩就不会这样啊,因为你是可造之才,所以老师绝对会帮你把热情放到学习上(让他感受到你想帮他,也一定能改变他,既然老师都那么相信自己,那自己就更要努力了)。”
3.刻苦但始终无法提高成绩的学生
班上也存在这样一批学生,他们很刻苦、很努力、很听话、很懂事,但是不管付出多少努力,学习成绩始终得不到有效提高。这样的现象一度让他们很苦恼,甚至有想放弃的念头。看到这样的学生,老师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其实这些学生一直没有提高学习成绩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学习方法不科学,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却没学到点上,经常是事倍功半。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可以这样说:“老师觉得你真的完全有能力把学习搞好(首先不能让他对自己失去信心,只要有信心,万事皆不难),但是你的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你能……提高成绩肯定就是件容易的事。”另外一个原因是老师都不愿提及学生自身能力的问题,因为学生个体发展不同,他们的学习能力各方面就存在差异,有的学生花上两个小时也许都比不上其他人花一小时学到的东西多。这样的学生,教师当然不能直接说:“你的能力不如别人……”否则学生连最起码的学习动力都会被打击得所剩无几。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艺术:“失败有什么啊,关键人不能被失败打到,爱迪生选择用钨丝之前,不也失败过无数次吗?(名人的例子会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当这些孩子取得一些成绩时,教师绝对不能吝啬赞美之词:“你看,老师说得对吧,只要坚持,你就会等到属于自己的胜利果实。”
4.经常犯错误的学生
初中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最敏感的阶段。因为他们大多数人还不成熟,所以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学生偶然犯些小错误,那么教师可“点到为止”,不可小题大做,否则会让学生生厌。但是对于班级那些经常犯错,甚至带有恶作剧性质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如果不加以控制和处理,这部分学生或许就会变本加厉,习惯犯错。比如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经常在起立时把别人的凳子抽掉,他想别人最多就是摔个跟头,但是没有考虑到这样做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果别人头部着地,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教师在交流时可以找一些事例,说:“老师认为你这样做绝对不是故意的(肯定他的为人,让他自己首先觉得不好意思),你只是和这位学生闹着玩而已,大部分时候,也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你听过某某学校的事情吗?他做了和你一样的事情,当时也只是闹着玩的,但是没想到另外一个学生头撞到了桌脚……(通过实例,让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相信不会再有下次)”
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当然不同,我们要真正了解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有效沟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教育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金战.英才是怎样造就的.重庆出版社.
[2]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