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教师行

2011-12-31杜新艳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摘 要: 学生学业不良有很多因素,但教师不正确的课堂教学行为和课后辅导行为是主要原因。作者分析了这些现象,并且在优化教师行为方面做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数学学困生 学习困惑 课堂教学行为 课后辅导行为
  
  从事教学工作十年来,我对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进行了仔细分析和研究,发现:教育因素在学生的学业不良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学业不良的第一外因是教学上的缺陷。存在累积性学习困惑的学生被界定为学困生。由于数学这一特定的学科具有学科体系的严密性、思维的高度抽象性、教材的前后相关性,学生往往因为学习困惑产生于学习过程的某一环节而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从而更容易产生学习困惑。转化数学学困生关键在于找到学生产生学习困惑的起源,要研究学生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学习困惑,因为什么产生学习困惑,对教师而言,就应当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学习困惑的影响并寻求改进的策略。
  一、学生产生学习困惑的起源
  1.学习困惑来自教学起点过高。
  教师要选准教学起点,缩短认知距离,要把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不能任意拔高教学起点,人为切断学生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建立在直接开平方法和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书上直接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而大部分学生由于开平方法和配方法的运用不熟练,由数字系数转到字母系数难度也较大,如果教师直接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潜在距离”较大,必然会造成大部分学生产生学习困惑。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惑,可以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在学生认知基础与教学内容所选定的目标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层,通过增设上坡台阶,让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得到”的状态,从而减少学习困惑的发生。
  2.学习困惑来自教学中直观和感知的缺失。
  数学教学中的直观,不仅是抽象思维的信息源泉,而且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或是希望在课堂中补充更多课外的内容,忽视直观教学,忽视学生的具体操作。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几何的学习还处在直观感知阶段,需要通过试验、操作才会理解抽象的知识,教师如果忽视这一教学环节就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困惑。
  3.学习困惑来自不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
  从本质上说,学生的学习与科学家的智力活动是一样的。无论掌握一个概念,解决一个问题,还是发现一个科学理论,都是通过主动地把进入感官的事物进行选择、转化、储存和应用而进行的。知识一经被阐述和证实,就成了现成的结论,并且以一种简要的形式如公式、定理等被固定下来,论证也是现成的简洁的并且常常是定型化了的。如果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现成的“死”的知识,学生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掌握的是一种孤立的、呆板的、不能由此及彼的知识,学生必然就会产生学习困惑。
  4.学习困惑来自机械记忆没有确切的理解。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数学的记忆也应该是有意义的记忆。而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在不理解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前提下去记忆数学事实、数据、定理、概念、法则等所表现的形式,那么这种机械记忆只能在大脑中留下短暂的痕迹,很难长久保持和再现,因此学生难免会产生学习困惑。
  5.学习困惑来自思维定势中负迁移。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过分强调“类型+方法”的解题技巧,甚至在学生尚未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死记一些解题诀窍、程序和口诀等。这是造成思维定势负迁移的重要原因。这些容易产生学习困惑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思维定势,他们缺乏想象和联想,缺乏变通,他们解决问题主要依赖记忆和模仿,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讲究教学方法,通过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和判断的自觉性,尽量防止和克服导致负迁移的思维定势。
  二、优化教师的课后辅导行为是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最有效途径
  尽管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后能减少学生学习困惑的产生,但不能杜绝这种学习困惑的产生,所以应该通过优化教师的课后辅导行为,切断学习困惑的累积、繁殖的途径,使这种累积性学习困惑消失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才会有效地转化数学学困生。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转化。
  1.通过指导作业订正化解平时的学习困惑
  数学作业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数学作业的完成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能反馈出学生的学习困惑,错得多的或不能完成的,一般都是具有累积性学习困惑的学生,教师应对其进行及时的转化,最有效的辅导方式是面批讲解。在辅导有学习困惑的学生时,要着重了解其思维过程。对于错误的答案要提出以下问题:①错在哪里?②为什么错?③怎样做才是对的?④怎样才能做对?通过这些问题可以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程度,还存在哪些问题等有关信息,有利于对症下药。
  2.通过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达到彻底矫治。
  要彻底转化学困生,必须促使他们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才能真正促使学困生根本性转化。只有促使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消除学习困惑,自我纠正,自我矫正,自我恢复。学习习惯不良、自学能力不强是他们的通病,应帮助他们设计具有个性适合自己的自学提纲,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学,并通过自学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只有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学习能力后,才能指导他们根据学习目标,对照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主评价,让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看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有利于调动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我弥补和调整。有了自我评价与自我修正的意识和能力,学困生就得到了根本的转化。从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行为的角度来阐述学困生的问题,旨在帮助教师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而学困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应该做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著.学习困难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毛鸿翔等编著.数学学习心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