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画教学研究与探索
2011-12-31刘晶晶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摘 要: 写生要先感悟自然、观察自然,然后结合临摹时学到的程式技法去描绘自然。中国画界缺少的是对于传统思维方式的精华的深刻把握,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临摹来发掘传统遗产中的深层文化资源,避免表面化的浮浅临摹。风格的产生是观念的更新。教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认真研究先辈的经验,坚持基础美术教学的相对稳定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 中国画教学 临摹 写生 创造
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主张,成为中国画的指导原则。中国画代表着民族文化精神,千百年来历代画家,不断实践,完成了对自然景物由“应物象形”到“表心写意”这一质的飞跃。中国艺术正在摆脱樊篱,逐步走向成熟。艺术家和美术教育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美术事业的根基是美术教育。因此,美术教育首先要遵循服从自然、忠实自然、描述自然、再现自然的规律,然后做到自然地表现,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认真研究先辈的经验,坚持基础美术教学的相对稳定性和规范性。艺术观念与文化形态的多元化,必然会引发艺术观念与实践的纷争。艺术家的创造性探索通常与艺术基础有着深切的关系,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层次的时间的差异,存在各自相对独立的内涵。所以,美术教学既要有艺术基础的坚实性和独立性,又要具备与上层建筑的过渡延伸和衍连部分,使其形成一套完整的内容,体现专业教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画具有复杂的传统技法和完整的传统理论,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确保学生对中国画的认知与实践能力。中国画学习一般应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临摹阶段
这一阶段是中国画教学的基础阶段,基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前人经验,造型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表现领域,因为中国画工具的特殊性,它的关键取决于自然的感受能力和对笔墨语言的把握能力,两方面把握得好,才有可能绘制出好的艺术品。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的训练,直接用毛笔对物象写生,学生将束手无策,无从下笔,所以我们必须先让学生进行大量的临摹练习,从中学习、了解中国画的诸多传统技法,感悟前人中国画中的精神境界,从而提高学生对物象写生的能力。
从古到今,流派很多,技法也很多,但都要经过大量的临摹学习,在临摹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研究。我们吸取他们的精华,整体把握,这样临出来的画,既有古人的精神,又有自己的想法,这就为下一步写生打好了基础。
想要再现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就必须对实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明确对物象写生的重要性,这也客观地表明了临摹和写生的承接关系。
二、写生阶段
通过临摹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就进入了写生阶段。写生与临摹是不同的,写生是“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是我用我法,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方式。中国画创作,离开写生容易导致作品模式化、机械化,缺少生机与活力。提倡写生,可有效地避免因为片面地临摹而带来的这些弊端。写生时要注意正确把握物象的造型特点及结构规律,以及其隐含的人文背景,并用主观的艺术表现方式体现,不要让写生作品成为物象形态在画面的简单堆砌,体现不出任何探索的痕迹,无学术思想可言的写生是对时间与资源的一种浪费,不会对自身包括技术在内的发展与提高有所助益。艺术来源于生活,写生对生活是最敏感的,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古今人物形象的迥异,就是现在的形象与十年前的形象也是不同的,这种变化靠临摹是体现不出来的,只有中国画写生的方式才能体现出来,甚至画的人不同,所呈现在作品中的笔墨差异也会很多。“笔墨当随时代”,写生也是如此。写生的根本,即透过形态表象的有心描绘而努力提升、完善创作方法,张扬我们的创造精神。“师古人,师造物”,师古人自然就是学习前人的经验,师造物则为向大自然学习,引导学生在写生中发现、寻找创作的内容和灵感,探索绘画形式和绘画语言的表现力,寻找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点,并始终贯穿于中国人物画写生及创作的始终。
几百年来,画家认识自然、表现自然都是从写生中获得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寻求表现自然的形式和5C2psYcmF+EZ8a9kFnfHSQ==技法。画家石涛就曾居深山数十载,之后在自己的画作上无限感慨地题写“搜尽奇峰打草稿”,其意在于,告诫后辈在进行绘画创作之前,一定要有大量的实践积累作为基础,做到成竹在胸,这样才能创作出生动而丰富的作品。再比如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在用笔设色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韩熙载面部的胡须、眉毛勾染得非常到位,蓬松的须发好似从肌肤中生出一般。人物的衣纹组织得既严整又简练,非常利落洒脱,勾勒的用线犹如屈铁盘丝,柔中有刚,服装上织绣的花纹细如毫发,极其工细。敷色上也独具匠心,在绚丽的色彩中,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
写生要先感悟自然、观察自然,然后结合临摹时学到的程式技法去描绘自然。中国画界缺少的是对于传统思维方式精华的深刻把握,我们应提倡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通过临摹来发掘传统遗产中的深层文化资源,避免表面化的浮浅临摹。否则,将会导致“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即作品面貌雷同,缺乏生活气息、时代精神和创作感,等等。因此,只有将写生与有想法有目的地临摹有机结合并进行学术锤炼,才能帮助学生正确掌握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语言,并在体验现实生活的同时,进行自我消化与检验,养成对绘画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与知识加以总结的良好习惯。
三、创作阶段
写生到创作的过渡,是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来完成一幅感人的画面,前人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但不可照搬照抄,通过写生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立意”要通过构思、构图、笔墨、色调、黑白浓淡等形式相互协调表现出来。
新时期的艺术家们应追求艺术表现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基础教育强调把研究对象、表现对象放在首位,如形的美或不美,像或不像,试图超越自然之美,或是追求结实严谨之美,等等,风格的产生无疑是观念的更新,其实这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发挥和运用的问题,应是从基础“有法”走上艺术“无法”的过程。艺术的历史是艺术思想变革和观念发展的历史,既受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制约,又往往超前于当时人们的观念。
以上只对教学模式与内容略做了阐述,其实做好教学研究不只是体制与内容的完善,跟教学质量,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与理论修养等很多因素息息相关。美术教师应梳理自己的认识体系,以视觉文化发展需要调适自己、充实自己、创造自己,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科设计、师资配备、教材设制、教程设计皆受影响,眼前最需要的是学术梳理的透彻,这不是少数人能作为的,它需要与系统工程相对称的群体投入。
在当前的形势下,学校为社会培养的人才应是多方面的,不仅要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美术岗位,还应该培养一些优秀的画家。而培养这些画家,应该让他们对传统上根本性的东西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使他们树立起事业上的使命感,去创造当代的经典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