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2011-12-31谢惠静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摘 要: 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反思;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反思;在对纠正错误过程中反思。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引导学生培养反思能力,鼓励学生反思,并巧妙地利用反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反思能力 培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思考不仅是在某一项活动或活动中进行的思维活动,还包括活动后的思考,即反思。什么是反思呢?反思是指回顾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首先应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的探索活动,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学习行为的有效性进行反思,并回应于下一步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反思
科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不仅是提供直观素材的手段,而且是培养各技能的手段;通过实验问题的解决,不仅为概念和发展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为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科学探究实验的过程可表示如下。
在实验教学中,检验、问题、反思与调整是实验问题解决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学生在“依样画葫芦式”的实验中很少体现出对实验过程的反思。在问题解决模式下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真正置于问题情境中,使他们在实施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遇到障碍时更能够积极地思考,保证实验问题的顺利解决,从而提高反思能力。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到底是硫酸铜溶液中的哪种微粒使溶液呈蓝色的?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探究是硫酸铜溶液中的哪种微粒使溶液呈蓝色的。其中一个学生用硫酸钾溶液来做实验,观察到溶液是无色的,这样就可排除了硫酸根离子让溶液变蓝色的可能,得出了正确结论。而这个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完成之后就在那边浪费时间了,而其他同学做完实验后也有类似现象。他们并没有在成功实验后进行反思。此时,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还有其他方法吗?这时学生又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中去了,继续探究,随后找到了更多更好的方法,然后我及时地加以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实验课要放手学生去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多种方法去解题,去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这些都在学生实验反思中得以升华。
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反思
这里所说的“问题”不同于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无需较强思维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指需要学生在“观察、思考、猜测、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反馈、反思,不断调整解题策略才能解决的问题。“变中求同”、“同中求异”的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科学知识的灵活迁移。教学中教师要倡导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精心设计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能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的由浅入深、多层次、多变化的问题情境,启发探究,诱导反思,养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对科学解题的反思有如下几个方面。
1.这道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反思思维过程,明确解题关键,使思维更加精练、概括。例如:“下列能用金属和酸直接反应得到的物质有哪些?A.MgCl B.FeCl C.FeCl 7AsU7aDQnxIjTFuApPTVkw==D.CuCl”在学生把问题解答后,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反思:解题的关键是转化关键句。把“用金属和酸直接反应得到的物质”转化成“哪些金属与酸可以反应,生成物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让解题思路显得有条理、重点突出。
2.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是什么?
结合科学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使学生掌握科学基本思想方法。例如:在学习了质量分数之后,让学生反思:学了质量分数各种类型的习题,你在解答中有什么心得体会或有什么经验可以向大家介绍。总结使学生获得一次基本科学解题方法的熏陶,使学生切实体验了应用策略对解题的指导作用,这就超出了题目本身的意义。在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后,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从中寻找知识之间的交叉点,探索一般规律,可使问题逐渐深化,举一反三,让反思具有迁移性。例如:判断物质能否反应(引导总结方法)到物质能否共存(迁移方法)到除杂质(再次迁移)。实例:试判断下列物质能否共存:(1)NaCl Ba(OH) KNO;(2)Ba(OH) NaCO HCl。这类题其实就是对于复分解条件掌握情况的考查。找规律:H+OH——HO;H+CO——HO+CO;各种离子结合成沉淀,这几种情况就都可反应,也就是不能共存。如果复分解反应条件不具备,也就能共存了。回到题目中(1)能共存(2)不能共存。而除杂质就是把多出的离子反应掉,最终也是要考虑能否反应的问题了。在这三大类题目中,学生只要搞清楚一类题型,同时就可以把另两类问题也解决了。
所以波利亚认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智与推理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中找寻有效方法和规律,让学生轻负担,高效率。
3.还有别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及解题的规律。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只要做对就心满意足。因此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等不足,表现出思维缺乏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应适时提出如果适当地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问题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并同时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解题方法,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反思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三、让学生在错误纠正过程中反思
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错误,教师不应简单地以对、错判断,而应“将错就错”,要求学生观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即不仅“知其错”,更要“知其所以错”。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学生深刻认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课堂上结合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设计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解题过程,避免重蹈覆辙。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问学生:想一想,你为什么没有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解决,主要原因在哪里?如:判断: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了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此溶液中肯定有硫酸根离子。很多学生认为是对的,因为硫酸钡确实是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教学中引导学生:
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我们学过的有哪几个?
生1: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我们学过的有氯化银和硫酸钡。
生2:我忽略了氯化钡中也有氯离子,白色沉淀也有可能是氯化银。因此,溶液中不一定就是硫酸根离子,而有可能是氯离子。
这样通过学生在错误中的反思可以启动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自己对科学知识进行剖析,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也更容易提高思维的品质。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要有严谨的态度,不能想当然,等等。这样既纠正了错误,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了纠错追因的意识,发挥了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不能整天忙于做题,而应适时进行解题后的反思。
总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科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反思,鼓励学生反思,并巧妙地处理反思,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提高学生反思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庆昌.反思性教学的两个问题链.课程教材教法,2006,(8).
[2]胡惠.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教学月刊,2006,(3):30.
[3]吴文荣.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中学生物学,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