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1-12-31刘永灿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努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大厦”。
一、培养创新的原动力
创新的原动力就是指每个人的创新欲望。创新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了一个人在新的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完成工作的能力。每个学生具有创新的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激发创新欲?
1.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在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革命中,每一次都和化学密不可分,资料表明世界上的发明中有案可查20%是化学方面的,50%以上和化学有关。再进一步指出当代前沿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没有一个与化学不是紧密联系的。这些材料的学习,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认识到化学非常重要,化学的应用价值非常巨大,这个世界离不开化学。
2.使学生明白在化学学习活动中,只要愿意付出努力,成功的机会就很大。讲一些化学家成功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模范言行,可以激励在内心深处树立崇高理想,坚定奋斗目标,形成进取心理,产生创新欲望,并使之与当前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激发长远的学习动机,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热情与自觉性。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创新意识。自信心的获得是学生对自身主体性认识的重要表现。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不断接收肯定性的反馈,学生就会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对自身作出积极评价。只要自己充满自信,有创新的基础,学生就会创造性地学习。要求+可能+基础=创新,具备这三个条件学生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创新的火花自然会在实践活动中迸发出来。
二、建构课堂教学的新观念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应以创新要求为归宿,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1.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式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提供的新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活动教学法、实验教学法,以及各种现代教学工具和设备等)。将科学发现过程在课堂简单地重演,让学生参与发现、探索、研究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发现和创造的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指导他们动手、动脑,体验作为学习主体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从而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如CO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不明显。若将NaOH水溶液换成NaOH酒精溶液实验,则会产生沉淀,效果较好。再将沉淀一分为二,一份做NaCO溶解实验,一份与盐酸作用产生CO气体的实验,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创新过程中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采用教师讲授化学知识,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这种做法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当教师先讲“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个知识点时,学生心里必然会怀疑是否正确,于是教师需要举一些事例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这就是典型的验证性实验。如果教师先演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通过实验就可以得出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那么,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性质是学生自己得出的,因此学生不会怀疑结论的正确性。尽管这只是顺序的颠倒,但对学生发展能力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心理体验是前者无法相比的。
如果教师做实验没有创造性,只是为了验证所讲知识的正确性,为了应付考试,那么教师有什么理由期望学生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化学实验不应该局限于验证所讲内容的正确性,而应该尽可能地模拟发现知识时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分析实验提供的素材,发现其中的知识、科学原理,进而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3.引入开放性实验。必须正视人类认识的阶段性、局限性和发展性。引入开放性实验就是要明确目前的认识水平,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观察“磷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得出生成物是烟还是雾的结论是极其困难的,教师硬说这是白色的烟雾,学生难于接受。不如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请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到底是烟还是雾。
化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人类对化学问题的认识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对某些问题不可能有完美的答案。例如,“如何降低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污染”的实验。有人主张往煤里添加碳酸钙,有人主张往煤里添加氧化钙。引入开放性实验的意义不在于立即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而在于激发学生不断探索、追求的精神,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相对满意的结论。
三、运用科技活动深化复习课
复习课不应仅仅在课堂,课下科技实践活动也是复习的延伸、深化。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创新目的,“纸上谈兵总”是远远不够的,是不会形成能力的。不多次尝试,饱经失败,诺贝尔怎可能发明炸药?我国医药学家李时珍正是通过尝药,在自己身上试药才写成医药宝典《本草纲目》。初中生具有想动爱动的特点,思维活跃,灵感来得快,对什么都跃跃欲试。通过寻找天然的酸碱指示剂活动,学生明确了指示剂本身是一种酸或碱。拿着自己的成果测一测土壤显酸性,显碱性还是显中性的?自有一番味道,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大理石雕刻、自制湘妃竹,特别是对鸡蛋壳、贝壳、草木灰成分的测定促使学生学会定性考虑问题,学会迁移应用,捕捉灵感。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活动中会树立科学态度,尝到动手和成功的喜悦,提高素质。如果让他们自行设计实验探索金属的活泼性,或是检测造纸厂下游的水是否被污染,就不再是难题。复习课经过这样的延伸、深化,就不那么空洞了,学生可以真正地走出复习的误区,向新的目标迈进,在实践中有效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以上是我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方法,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