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解题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2011-12-31徐敏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教学的核心和精髓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学生善于思考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在化学解题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发展学生能力十分必要。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化学解题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谈一些看法。
1.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所谓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而又细致地考虑问题,具有广阔思维的人。不仅能考虑问题的整体,还能考虑问题的细节;不但能考虑问题本身,而且能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所以,思维的广阔性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良好思维品质。在化学解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各部分知识横向和纵向的内在联系,掌握各部分知识的转化关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广阔性的目的。例:14g乙烯和丙烯含有的原子数为( )A.2N B.3N C.6N D.无法计算。此题可假设两个未知数来解决,也可以利用两种烃的通式来解决问题。通过此题提高了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充分运用n、m、M的换算关系加深理解了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使学生拓展了思路。在中学化学解题中一题多解的例子数不胜数,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可以使学生加深其对概念的理解,使知识结构的建立更加合理有序、彼此关联,融会贯通,既让他们体验“一题多解”的乐趣,又可培养他们思维的广阔性。
2.在变式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反映了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周密分析问题,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在典型错题评讲中贯穿“一题多变”的思想,既能够改变学生上习题课沉闷思维滞后的情况,使思维处于积极的最佳状态,以激起思维火花,又能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因果关系,摒弃问题的非本质特征,使之思考问题深谋远虑,对问题的本质属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溶液酸碱性及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判断专题中有这样一个典型错题:现有常温下的四份溶液:①0.01mol•LCHCOOH;0.01mol•LHCl;③PH=12的氨水;④PH=12的NaOH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的水的电离程度最小,③中的水的电离程度最大
B.将②、③混合,若有PH=7,则消耗溶液的体积:②>③
C.将四份溶液稀释相同倍数后,溶液的PH:③>④,②>①
D.将①,④混合c(CHCOO)>c(H),若有,则混合液一定呈碱性
习题批改下来经统计只有0.4左右的得分率。因此教师可在评讲中增加了多种变式训练:
1.四份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①>②=③=④。
2.若将②、③等体积混合,则混合液的PH>7;若在10mL②中加入③至刚好等于7(假设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则C(NH)=C(Cl),混合溶液总体积<20mL。
3.若盐酸溶液和氨水等体积混合后PH=7,则酸溶液中H的浓度>碱溶液OH的浓度;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碱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4.将①、④混合,若溶液PH<7,请“>”、“=”符号,将溶液中四种离子浓度之间各种可能的关系表示出来。通过这样的一道题的多种有针对性的变式训练,打破了学生停留在原题小范围思考问题的局限性,使学生从一道题目的表面现象看到一类题目的本质特征,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在题型变化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能根据事物的变化,运用已有的经验灵活地进行思维,及时地改变方案,不局限于过时或不妥的假设中。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简缩性和快速性。具有这一思维品质的人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地思考,并迅速地作出判断。例如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是碱金属一章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元素化合物常考知识点,考查角度灵活多变,题型多样,是一个难点。但教师如在解题中注意不断变化题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他们灵活把握不同题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不同题目的实质,反而能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例1:2.1g平均式量为7.2的CO和H组成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O充分燃烧后,立即通入足量的NaO固体中,固体质量增加( )A.2.1g B.3.6g C.7.2g D.不可求。解析并得出结论1:当CO、H或它们的混合物与O充分燃烧后通过足量NaO固体时,固体质量净增加为CO、H或它们混合物的质量。得出此结论后即可将上题变化为下题:例2:将Wg某气体与一定量O的混合后通入装有足量NaO固体的密闭容器中,用间断电火花不断地引燃气体,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发现固体质量增加Wg,则气体可能是(1)H(2)CO(3)CO、H混合气体(4)甲醛(5)乙二醇蒸气。A.只有(1) B.只有(1)(2) C.只有(1)(2)(3) D.(1)(2)(3)(4)(5)。解析:根据上述结论1可判断符合题意的有(1)、(2)、(3),而通过对(4)(5)的分析,又可以得出结论2:凡符合(CO)H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在O中充分燃烧后,再通入NaO固体中,固体增加质量恰好等于有机化合物的质量。此时又可提出下题:例3:将O、CH、NaO放入密闭容器中,在150℃条件下用电火花引发反应后,容器中的压强为0,其残余固体溶于水无气体放出,则原O、CH、Na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2∶6 B.2∶1∶4 C.1∶1∶1 D.1∶1∶2。
通过这几种题型的变化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合理地转化或变更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解决一类题目的解题速度。而能否合理地转化或变更问题而探索新路是衡量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就是要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题型中灵活地转化、变更,敏捷地解决问题。
4.在质疑求异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和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结果的利弊是非。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思维的批判性,要求学生既能按照常规运用原理、原则思考和解决问题,又能灵活地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和知识,质疑求异不盲从,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例:200℃时,当一定量CO的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与一定量NaO的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5.4g,则原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A.10.8 B.24.2 C.48.4 D.16.2。
此题只是将上例中的例1的条件稍加改变,但用原来的方法无法解得答案。此时教师可提醒:能不能抛弃常规的定量计算的方法。很快学生联想到:混合气体为CO和HO两种,所以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必介于CO和HO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之间,即数值在18—44之间,故应选B。在化学解题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善于鉴别问题的可能性,注意引导学生不拘一格地活跃思路,鼓励他们对解题方法进行独立推测、猜想,认真辨析审阅题目所给条件,质疑求异,培养其思维的批判性。
5.在突破常规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不因循守旧,不因袭前人,敢于突破相关知识的局限,敢于提出别人未曾想过的方案、问题、方法。如有这样一题:请同学们设计可操作的验证性实验比较卤素单质的氧化性(不限形式)。结果就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方案:(1)滴一滴NaBr溶液于一滤纸的中央,再滴一滴氯水,滤纸出现黄色的斑点。(2)在上述黄色斑点处再滴一滴NaI原斑点处出现浅褐色。(3)在上述浅褐色斑点处再滴一滴淀粉溶液,原斑点处出现蓝色。该实验方案用滤纸代替了常规的试管;变间断实验为连续实验,简化操作;实验现象明显而有趣,令人叫绝。比较“多而新,独而异”的实验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多、求新、求异”的思维独创性。又如在习题课后鼓励学生自行编题和相互交流解题,在每一道新题的编写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总之,一切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能力。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教师都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思维品质进行科学培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