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高效教学探讨

2011-12-31陈玉洪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随着新课改的开始推行并深入进行,各种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探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参与式学习、学案导学式学习等不一而足,甚至出现表演学习,一时间,课堂形式和教学方法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我进行了严肃的反思,被指责为有“满堂灌”之罪的讲授法,在历史教学中难道真的该彻底摈弃吗?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姬秉新教授在《历史教学》杂志中撰文对讲授法曾这样评价:“长期以来学校的教育证明,讲授一直是最有效、最准确、最经济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式,也是知识信息量在传递过程中衰减最少的方式之一,是学校教育中最普遍的教学模式。”学科不同,教学选用的教学方法应该不同,正如不是所有的学科和教学内容都适合通过学生探究解决学习问题一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大搞热热闹闹的活动,华而不实地讨论,无法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目标南辕北辙,得不偿失。
  历史学科是一门叙事性、线索性及人文色彩很浓的社会学科,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学生只有通过教师对历史史实的讲述,才能系统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完整过程,在头脑中再造历史的形象,并从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为比较、对比、分析和综合历史问题创造条件。学生只有通过教师具体、生动、形象地讲述历史情景,才能在思想上受到感染和教育。
  讲述法不同于“填鸭式”“满堂灌”,有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熟悉讲述的方法,掌握讲述的技巧,理解讲述的环境,具备讲述的素养。在课堂实践中,我总结出如下几种讲述方法,应用于不同的教学环节。
  一、描述法
  描述法一般应用于一堂课的开始,课堂教学的设疑环节。历史课堂往往要创设情境,确立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教师需要对主要历史人物的特征、气质、形象、心理状态及行为等方面绘声绘色地讲述,或者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场面细致地描绘,以此渲染气氛,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从“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大战”的细节描述入手,生动描述民族英雄邓世昌在指挥的“致远”舰中弹沉没后纵身入海,拒绝了随从递来的救生圈,决心与舰共存亡的细节。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邓世昌几次用力想赶走爱犬,但它死衔不放,邓世昌狠下心来,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不一会他们一起沉入海底。我从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迹入手,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堂课已成功一半,因为学生已被邓世昌的民族气节、英雄气概所感染,带着敬畏和专注的情感展开本课的学习,每一位学生都比平时更加用心。
  描述法除用在导入教学的环节以外,还可以贯穿教学的主要环节。在教学九年级下的第七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这一环节中,我适时地穿插对战役艰苦性的细致描述,让学生生动形象地领会苏联红军一往无前的大无畏气概和誓死守卫阵地的决心。“他们如雕塑一般潜伏在壕里,紧紧地握着手中的武器没有一丝一毫的分心,忧郁的目光中透露出几分坚定,他们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每两个士兵身边蜷缩着一个战士,他们在等待,等待着从倒下的同伴手中接过武器继续战斗”。这样的描述也许比多媒体的画面更有穿透力,因为融入了我的感情,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交流。
  二、叙述法
  叙述法是一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有头有尾、有情节的具体叙述。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主体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经过和结局。在由一个个事件构成的历史体系中,只借助教材给出的知识或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和余地很小,再加上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就决定了在历史教学中,涉及中心事件时,除了阅读教材内容外,教师还需对中心事件的来龙去脉做必要叙述。如在九年级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斯大林的探索”中,说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关系的内容,只有一句话:“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求,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如果教师不补充叙述农业集体化实行的意图,学生就很难理顺两者的关系,仅仅认为“两化”是苏联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实行的不相关的两个目标,不能从深层次上理解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农民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以及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
  三、概述法
  概述法是一种对次要的但需要学生了解的史实扼要概括的一种讲述方法。一般用于勾勒历史的全貌和发展线索,使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简明化。适用于教学内容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背景式的介绍,或在新知识学习后的总结等。如:教学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后,我对这一时期斯大林探索的途径作概述总结: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第二农业集体化,第三阶级斗争尖锐化。简洁的概述,让学生迅速理清了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从而更容易理解斯大林建立的社会主义的特征:公有制经济、计划性体制、按劳分配的原则,为后来更好地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打下了基础。再如: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前,我设计导语时,使用概述法,就一战的爆发背景作简要回顾之后,顺势由提问一战的性质导入新课,使学生形成了对一战及战后体系的清晰认识: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战争爆发——德国投降——开会处置战败国(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看似传统的讲述法实则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甚至堪称经典。因为它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所以一直为有见地的历史教师使用。新课改后,分组辩论、色彩扮演、影像视频、发现探究等种种模式开始充斥课堂,但实践证明,真正的高效历史课堂依赖于传统而经典的讲授教学,因为它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历史信息的完整。设想,如果说在最基本的历史基本知识都没掌握的情况下,热热闹闹地搞教学活动,一本正经地探究,甚至连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问题也要探究半天的话,那么历史课堂还有何高效可言?
  历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充实学识,锻炼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把握教材的内在逻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高效的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