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八上)》“图4—9铁胄模型”指瑕
2011-12-31宋其伟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图4—9铁胄模型”在《历史与社会(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变革与争霸”中与“图4—7战国青铜剑”、“图4—8兵车模型”合在一起是一幅组图,主要目的[1]是展现出当时最先进的战争武器,旨在让学生体悟战争的激烈、残酷,以及军事力量对诸侯国存亡的重要性。这个插图,存在两个错误。第一,“胄”的含义理解错误;第二,插图中的“甲胄”的材质并非“铁”。
1.“胄”义辨析
头盔之义古多用“胄”来表示。胄,有两个来源,其一金文作 ,会意字。下为目,表示头,上为盔形,中为帽。篆文作 ,胄下省目,上讹为由,中为 (帽)。(“ ”、“ ”、“ ”同为遮风帽的象形)“ ”为古“帽”字,字形“冒”则为春秋时后起的字体。[2]隶变后写作胄。另一个篆文作 ,本义指古代帝王或贵族的后代。[3]这两个字是同形字。“铁胄模型”中的“胄”当取前一种意思,为“头盔之义”。
铁胄就是“铁做的头盔”的意思。在插图中,不仅有“头盔”,还有“甲”。“甲”原是古代军人作战时革制的护身服。最初的字形呈方形或圆形,有四片甲,后来简化成十字形(见下图)。[4]
从字义辨析角度理解,根据教材插图4—9的内容,设置的标题宜为“甲胄模型”。如果仍旧沿用原标题,则不妨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国历史》(七上)P33中的插图“战国铁胄”(见左图)。 据《中国古代兵器图说》一书记载,该铁胄是目前考古发现得最早的铁制头盔,为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出土,书中有其复原图。[5]
这顶铁头盔是用八十九片铁甲片编成的,整顶头盔已经复原。全高26厘米。顶部用两片半圆形甲片合缀成圆形平顶,以下主要用圆角长方形甲片自顶向下编缀,共七层。甲片的编法都是上层压下层,前片压后片,仅用于护颏、护额的五片甲片形状较特殊。在额部正中一片甲片向下伸出一个突出,可以理解为是护鼻的前身。[6]
2.甲胄的材质
杨泓先生认为,甲胄的材质由主要用皮革改为大量使用钢铁,古人对其名称也有新的变化。[7][8]如前所说,以皮革为材质时护体的称为“甲”,护头的称“胄”;而用钢铁为材质后改用从“金”旁的字,护体的“甲”改称“铠”,护头的改称“兜鍪”。 胄、兜鍪又称为“盔”,到元明以后更习惯“盔甲”连称,用以通俗概括披着于战士躯体的成套防护装具。
那么,教材插图中的到底是用什么材质做的呢?《中国古代兵器图说》这本著作中有这样两幅图[8](见左图) ,并在图旁用标题形式注明图片内容及文字说明:战国初期皮甲胄图示为其复原模型,图1为正面,图2为反面。细查这两幅图片,竟连甲衣上的“×”纹路也一样,只不过教材对图片稍微进行诸如着色等处理。
通过对甲胄材质的辨认,插图4—9的内容无疑与教材组图的目的是相背离,而华师大版《中国历史》的插图“战国铁胄”与组图目的相匹配。因此,图4—9应弃用,把它更换成华师大版一样的插图。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161.
[2]邹晓丽编著.《基础汉字形义释源》:《说文》部首今读本义(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8:111,112.
[3]谷衍奎编.汉字源流字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644.
[4]李乐毅编著.汉字演变五百例.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55.
[5]刘秋霖等编.中国古代兵器图说.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10:115.
[6]杨泓.中国古代的甲胄(上篇).考古学报,1976,(1):27,28.
[7]杨泓.从时迁盗甲说起——漫话中国古代甲胄.http://www.du8.com/books/nov607.shtml.
[8]刘秋霖等编.中国古代兵器图说.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