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的教学
2011-12-31杨晓飞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摘 要: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让学生由掌握传统教学中的“死知识”变成掌握适应当代社会的“活知识”,这种起“死”回“生”的教学就是一体化教学。
关键词: 起“死”回“生” 计算机专业 一体化教学
一、引言
目前中国的经济进程已经到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攻坚时期。经济转型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要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目前我国的技术工人的水平普遍偏低,劳动力比较廉价,这是职业教育比较薄弱造成的。所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目前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情况下,各所技工院校积极转型,不断探索适应技工院校发展,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的教育方式。这时,“教、学、做”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的优势突显出来,从而各所学校掀起了积极推进这种一体化教学进程的浪潮。
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动手能力,平衡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兼顾教学进度的需要,学校通常采用比较传统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有以下两个特点:1.理论课与实操课分离。理论课与实操课在不同的课堂上完成。有可能是两节理论课,两节实操课(技工学校的课程一般两节课为一个单位)交替进行;可能一周理论课,一周实操课交替进行;也可能是上半个学期理论课,下半个学期实操课。2.理论课教师与实操课教师分开。部分课程的理论课与实操课是独立的课程,有的教师只讲授理论课,有的教师只讲授实操课,同一门课的理论教师与实操教师不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排课简单,用时较短,易于操作,能够有效地利用学校的硬件设备及师资力量;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知识与实践脱节,难以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论知识在课堂上难以消化,等到了实操课的时候,学生差不多全部忘记了。为了让掌握的知识连贯起来,实操教师几乎要将理论知识再讲一遍,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导致实操的时间大大缩短,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这种方式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为了授课而授课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难以提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更不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教学的发展,此类问题日益突出,于是各所学校先后改革。学校制订符合校情、学生身心特点、知识结构特点的教学计划。教研组制定各科目的教学大纲,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操课的比例。理论课多采用多媒体技术等方式授课。这些变革使计算机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使理论课的授课效率明显提高,使知识的连续性变好,使理论课与实操课结合得比较协调。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更加适应计算机教学。在这教学方式下,技工学校培养了大批计算机专业人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的大纲、教材都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学校培养的人才已经落后于社会的需求,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需要。企业为了使人才能够适应自己的要求,不得不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毕业生进行培训。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学校花大力气培养出来的人才,居然不符合企业的需要,问题究竟出在哪?经过反思,人们发现学校的教学结构过于单一,知识体系不连贯,知识更新慢,教学制度落后等都是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直接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普遍缺乏将知识整合到一起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说,学生掌握的是“死知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活”起来,达到企业的要求,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是各所技工学校正在面临的问题。这时兴起了一种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人们都对这种教学模式寄予厚望,希望这种教学模式能带领今天的计算机教学走出尴尬境地,走向繁荣。
三、什么是一体化教学
1.什么是一体化教学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由姜大源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为驱动,以情境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主张创设教学情境,在任务的驱动下,在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教、学、做”的完美结合。这种方法以学生为着眼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使用计算机技术,从而掌握计算机技术并发展计算机专业能力;让学生通过参与创作、交流体验的交际课程活动实现自我价值。
2.一体化教学的历史渊源
近代美国教育思想家、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思想。从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将“做与学”相结合。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在约翰·杜威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重视将“教、学、做”结合的教学。
3.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比
技工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技能型人才,不是研究型人才。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在制定培养目标的时候将培养学生技能突出出来。
一体化教学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将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变成以培养目标中心的教学,将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变成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的教学。
一体化的教学将原来是单独一间学校的封闭式教学,变成了学校对企业与公司开放的教学,将单一结构的教学模式变成了“教、学、做”统一的复式教学模式,将单一型的教师变为技术知识更加全面、教学水平更高的双师型教师。
四、计算机专业实现一体化
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改变了计算机教学的模式,使计算机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要实现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编定一体化教材及大纲
原来所使用的教材和大纲已经与时代脱节,不适应一体化教学模式。我们要重新修订教材及大纲。首先筛选编写教师。学校组织已具有双师型资格,从教多年,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专业授课计划、课程的大纲和教材。教研组开会对所制订的专业授课计划,课程的大纲及教材讨论、修改,确定后由编写教师在实践中应用,遇到问题一一记录下来。教研组召开会议再讨论、修改,直到最后完成。这些教材和大纲的编写必须由一线教师亲自编写,必须在实践中应用过,必须贴近行业的实际,并且做到将专业理论教材、实验指导教材与技能实习教材结合。
2.培养学生知识整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特点,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有效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学模式,突出知识整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创建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学习中,实践中将自己的创新实践与学过的知识整合起来。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问题是没有固定的答案,不能用标准答案“捆绑”学生。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与肯定。教师在实践中结合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新应用在生产实习中。学生在实习中承担工作的责任,积累工作的经验,在工作中提高知识整合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3.双师型教师
学校要实现“一体化”教学,就要具有很强的师资力量。这就表示教师既要具有专业理论的资格又要具有实习指导的能力。这两个方面都具备的教师,既可以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又可以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一名教师不只是教书,也不只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但是既具有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高水平的教师人才数量有限,使得“一体化”教学的发展受了制约。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培训,使之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1)对目前已有的师资队伍培训
①请进来。学校聘请企业、公司、院校等专家、高级工程师或技术人员,对学校的相关专业教师培训,将操作上的实际经验、技术、理论等传授给教师,使教师完备知识系统,提高专业能力,拓宽知识面。
②走出去。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将大量教师送到企业培训。教师在企业里面学习一线技术,将宝贵的学习经验积累起来,提高自己的水平,丰富自己的内涵。
③以一带十。学校可选派少数几名骨干教师到培训机构、企业、院校等培训。骨干教师回到学校以后,根据学校现有的软硬件条件,组织公开课或讲座等多种形式培训其他教师。这种方法以少带多,不仅达到了提高水平的目的,还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2)引进专业人才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总体水平,可以引进在企业或公司的一线工作过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可以在学校里起带头作用,将企业的宝贵经验、专业技能带进学校,还可以促进学校教学制度改革,丰富学校内涵,带动其他教师共同进步。
(3)自我提升
教师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自学。教师对本专业新兴课程或非本专业的课程选择,选定一门或两门自学,制订提升科目的目标与计划。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拓宽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内涵,掌握急需的专业技能。
(4)传、帮、带
学校安排骨干教师及已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帮助未达到双师型要求的教师。普通教师通过在理论课、实操课、实训课中的跟踪听课,学习理论及实操方面的知识;双师型教师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对普通教师额外指导。通过双师型教师的传授、帮助、带领,普通教师尽快达到双师型要求。
(5)建立兼职老师队伍
学校与企业合作,从相关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学校的骨干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互相交流与学习,使本校的骨干教师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使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了做兼职教师的能力。这些兼职老师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能够向学生传授最新的实用的技能和知识,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时效性和实用性。
(6)组织教师参加技能竞赛
学校以国家、省、市专业技能竞赛为契机,积极对教师培训,完善学校一体化环境建设,改善学校教育结构,推进专业教师素质的提高。学校立足于现有条件,积极组织技能竞赛,以赛带学。教师在竞赛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在竞赛中完善教师队伍的学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号召教师参加专业技能考试,在考试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并取得专业技能资格证书。
(7)规范一体化教师的评价体系
要建成一支有实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要规范一体化教师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运行可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速度,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规范、激励和引导教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这一综合的评价指标,应以一体化课程要求的培养目标为标准,在实施教学过程以后,以其客观的可以衡量的结果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此指标的制定要考虑学生特点、环境条件、时间、经费等因素。采用这样的指标,可以更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
4.与企业对接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一种实现学校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教育形式。学校的教育与企业的实践结合在一起,使一体化教学更加完善。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使学生有地方提高技能,更早地熟悉企业的流程,积累更多的经验,增加更多的经历,学到更加及时的技能与经验,还可以使企业减少培训费用的投入,节省培训所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减少招聘人才的费用(在实习的学生中择优录取)。企业培训在学生还没有毕业时就完成了,学生毕业后就完全适合企业的要求,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的就业与企业的培训都圆满完成,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校企合作的方式有如下两种。
(1)引进来
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结合学校的教师,引进企业的流水线,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为企业制作订单。学生在学校里就可以体验企业的工作模式,在作业的过程中就可以学到技能与经验。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仅容易实现而且管理方便。计算机专业想要长足发展,这种让企业走进学校的方法是非常可行的。
(2)走出去
学校与企业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将学生送到企业里实习。学生可以接触到公司或企业的工作流程,明白专业知识的用处,学到丰富的经验,还可以学到很多专业知识,实用技能。返回学校后,学生就会对本专业的知识结构更加清晰,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果也会有质的飞跃。
5.一体化教学场地
一体化教学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学校需要购进大量的设备,建设一体化教室。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更是完全依托于硬件及软件设施。在计算机专业的硬件上,需要能够进行多媒体授课的实训室,如设备齐全的计算机维修室,网络实验室,计算机机房等,并且要安装投影仪进行多媒体授课。在软件上需要实训室配备教学需要的各种软件。在人员方面,需明确学生、任课教师与机房管理人员各自的职责和权利,制定一套完整的机房管理制度。
6.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的评价体系
只有将一体化教学的评价体系正常运行起来,才能使一体化教学更加规范。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正常教学及学生成绩考核,不再只重视卷面成绩,而是更重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重视动手能力,理解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不再以成绩为本位,而以能力为本位;不再以授课为主体,而以实践为主体。与之相对应,期末考试成绩也有所调整。
期末考试成绩的分配:
五、结语
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使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操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整个教学结构更加系统,知识更加完备。实习将每个独立的计算机模块,联系在一起,使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使学生想得清楚学得明白。教师的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校的设备利用率也大大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和企业服务,加速国家经济转型。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改变了教育理念:原来的教学是以校为本、以制度为本,现在的一体化教学是以人为本、以企业为本。
参考文献:
[1]王晓超,马学涛,刘永涛.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3).
[2]熊海亮.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25,(2).
[3]莫钜宝.技工学校一体化课程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10).
[4]张伟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J].科技信息,2009,(29).
[5]隋晓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与PPP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对比研究[J].海外英语(中旬刊),2010,(10).
[6]刘桂平,王玉明,蔺树亮,王学玲.对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2010,(8).
[7]李娜娜.让学生爱上专业课[J].教育教学论坛,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