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生活化是学生健康的追求

2011-12-31牟连红郑俊梅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阐述了体育生活化的概念,并论述了体育生活化的内涵,通过体育生活化的实现使学生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最终达到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 体育生活化 体育运动 健康
  
  1.前言
  现代化的进程改变着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情绪方式,学生正受到这种变化的洗礼和冲撞,体质下降,肥胖者越来越多。而体育生活化能够体现人的价值及社会实践,意味着一种人性的解放,使人有积极的生活体验、丰富的人生享受、主动地自我发展。由于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断下降,尤其是高校学生的速度、力量、肺活量等都呈下降趋势,然而最令人担忧的是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现的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与肥胖有关的病症在高校学生身上时有发生,可见学生的健康状况并不乐观。体育生活化,能使学生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最终达到健康的目的。
  2.体育与生活
  体育来源于生活,它是劳动、休闲的生活活动方式。体育运动与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密切相关,它关系到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参与体育运动实践,使体育成为生活的必需,使体育成为生活的部分内容,现代人的身心需要得到全面、完善、协调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科学的体育生活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是一种文明的生活反方式。体育生活化作为恢复人的本质与体现人的价值的生命活动及社会实践,意味着一种人性的解放,通过愉快、自由地享受体育生活可以发展人们的身体、智力和认识的能力;通过享受体育生活可以轻松自然地与人、社会和大自然沟通和交流。使人拥有完美的人性,体验人类生活的幸福完美,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体育生活化提出及其内涵
  由于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不断改变生活方式。体育生活化是把体育运动融进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也就是使经常性的体育行为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渗透到个人及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个人家庭、社会生活构成的一种日常行为;体育活动成为学生衣食住行之外的生活要素,我们称这种体育活动的稳定形成和行为特征为体育生活化。体育的意识不断得到完善,使人们能在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中享受生活。
  体育生活化及把体育运动融进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让体育同生活相连、同健康相连,让体育使现实的生活达到优良的境界,使人善度余暇、丰富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完善、协调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然而,体育生活化是把运动作为体育追求的目标而不仅是手段,把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生活的内容教给他们,让他们理解、享受、掌握和创造运动,使运动文化成为生活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鼓励学生走进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体育运动与生活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活化中包含体育运动,而体育运动不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体育生活化强调运动与生活相关联,体现主体快乐和个性发展的效果,不是让学生记得每天规定锻炼多长时间,而是让学生自主地心情愉快地进行身体锻炼。
  4.实现体育生活化,增进健康
  4.1实现体育生活化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运动的特征是实践参与性,人的本体参与是体育活动的突出特点。而学校体育生活化必定把参与的人(学生)作为主体。课外体育活动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物质环境,但在以往的校园建设中通常被人们所忽略。而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学生既是学校教授的对象,更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学校体育的开展无疑应尊重学生的自我锻炼行为发生在学生的社会生活中这一特点,尊重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
  4.1.1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使体育锻炼经常化,最终达到健康的目的。体育锻炼对人的身体健康益处多多,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活动,特别是到大自然中去活动,可以改善人的大脑供血、供氧情况,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提高运动能力。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调节某些不健康情绪和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4.1.2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让学生明白体育是一个以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为对象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汇的综合学科,它既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文化。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这种文化,了解中国女排、了解奥运会……培养学生欣赏体育赛事的能力,让学生在娱乐中感受体育的无穷魅力。
  4.1.3丰富课外生活
  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组织和各项体育活动。例如: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旅游、运动会、校内攀岩、水上运动、各种球类赛等和体育有关的组织和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娱乐中达到健康的目的。
  4.2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校体育教学离不开教师指导,而生活化的体育教学不是传统的体育教学,而现在许多学校还是重视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重视体育知识专项技能的灌输;过分强调竞技运动项目的学习,不重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体育,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漠视学生个体的独特生长环境,无视体育学习的主体性和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体育生活化就是改变体育教学这种被动、低效的局面,让对体育的渴求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释放自身的生物能量,展示身心的健与美,享受体育运动中的快乐,体验生活的乐趣,感悟生命真谛。体育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4.3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
  4.3.1创造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体育生活氛围
  学校体育工作是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因此,应该考虑从基本的生活范畴出发,形成与学生日常生活、周末生活及节假日生活密切相关的体育氛围。从而使生活化的体育成为学生回归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因为体育生活化更多地体现在情感调节、融入自然的向往之中。
  4.3.2加强体育工作者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体育工作应推行个性化、体育健身计划和运动处方服务,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身体特点和兴趣的体育健身项目。通过宣传,提高健康意识和保健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知识的获得,了解营养过剩导致心血管疾病,运动不足导致肥胖,等等,还可以通过体育生活方式的确立,把体育健身活动看做是一种生活享受,进而更有效地提高体育素养和健康水平。
  5.结语
  现在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衣食住行的局部上,而是拓展到整个人生的全过程、全方位的需求上,即全面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学生也如此,已经不局限于每天的学习生活中。而对体育运动和健身的渴求不断提高,对传统的单调的身体锻炼方式已经远之;有时候为了消遣也会心甘情愿地参加身体活动,而不是为了追求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后的运动成绩作为目标,是把体育作为一种富有乐趣的生活内容,使生理和心理都得到锻炼、放松和享受。用体育活动来发泄各种不满的情绪,并从中获得极为重要的基本经验和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对社会的责任和道德价值的进一步认识,拥有健全的人格魅力和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曲宗湖.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8.
  [2]卢元镇等著,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
  [3]攀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
  [4]高飞.心理拓展训练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王则珊.终身体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
  [6]赵路红.多种体育与全民健身[J].体育学刊,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