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体育文化思潮对我国传统健身方法的冲击

2011-12-31张永宏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摘 要: 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必然带来健身观念的改变,健身方法面临抉择、整合。本文采用东方文化的整体着眼和普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分析了文化与健身的关系,对最基本健身方法的文化内涵及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进而积极主动地抉择。
  关键词: 西方文化 健身方法 动静结合 抉择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开放的中国与国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各色各类的外来的文化随着经济的大潮以更加迅猛的态势蜂拥而至。我国的生产、贸易、金融、服务、教育等领域将面临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健身”,这一打造完美、健康人体的工程学科,必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深刻而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对健身观念、健身方法、健身模式、健身市场的影响,又有对健身资源、场地设置、经费分配的影响,还有对健身的质量标准、评价和市场运行规则等方面的影响。面对这种局势,我们不能静观以待、消极适应,而应该主动出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从而积极主动地构建我国现代健身理论体系,构建科学的健身方法、健身体制。这将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创新有着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拟从方法论角度,探究文化与健身的关系及健身方法的理性抉择。
  2.西方文化对传统健身思想的冲击
  2.1文化冲突下西方健身思想的“着陆”
  文化冲突,是泛义上的社会现象,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涵义是指因文化的积累、传递、传播、融合与整合而引起的新文化增长和旧文化改变的文化变迁过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两种不同体系的文化之间总是相互吸收、冲撞、渗透、借鉴、扬弃和改造的。我国和西方文化接触,可以追溯至久远的年代,在明清时期,接触日渐频繁。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所未见,尽管多是在被动的状态下产生的。翻开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反抗外国侵虐的战争史,又是一部同与异于民族文化抗争的“文化冲突”史。外来文化的“入侵”和传播,国人被讥为“东亚病夫”,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几次健身强国思潮。国粹派以“武术”“气功”等号召民众顽强地抵抗,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竞技健身思想。激进派对传统健身思想无情地批判,主张“全盘西化”。处于两种极端态度之间的“中庸派”则不同程度地主张中西兼收并蓄。人们对外来健身方法最初的排斥可能只是出于民族感情,但伴随大工业生产不断扩大的进程,社会物质文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竞技健身思想完成了从“着陆”——“植根”——成为当代健身的“主流”的过程。人们不得不开始正视西方的文化和健身思想。
  2.2东西方不同特征类型健身方法的“碰撞”
  两种不同类型的健身方法蕴含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西方,人们把产生现代比较成熟的日臻完善的竞技活动归功于欧洲,进而推源到古希腊。古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南部,人们为了生存,要有强健的体格,同大自然作斗争,同波涛汹涌的大海搏斗。他们欣赏强而有力,充满活力,肌肉隆起的躯体,以展示肉体为美、为荣。顾拜旦有诗歌颂道:“啊,体育,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你就是勇气!肌肉用力的全部含义是用于搏击……”
  在东方,以华夏民族为代表的“炎黄子孙”在“人生一小天地”、“天地合一”的哲学观指导下,在历经数千年的封建政治、文化,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等传统观念支配下,则主静,追求“返本归元”,以人身的“精、气、神”为内练,采用静态姿势,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身心合一”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代的养生理论重视身心的养护,蕴于内心,靠的是领悟,强调人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与社会协调共处。西方竞技健身思想则重视外在超越,显于外表,手段是大肌肉运动,崇尚认识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因而,两种不同文化流派的思想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特征的健身方法:一是动态的;一是静态的。前者可视为人体的外观运动,是直观的、动态的,重点是借助于身体运动而“练形”的动态健身;后者可视为人体的内在运动,是非直观的、静态的,是实实在在地以修炼内在精气静态健身。
  2.3最基本健身方法的“交锋”
  动态健身方法主要是利用走、跑、跳、举、投掷、攀越等克服阻力、重力,身体位置发生位移或身体部分之间的互动,增强骨骼肌肉承受负荷的能力,提高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水平,从而达到改善神经系统活动的均衡性,使机体对外界不断变化着的环境有较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静态健身方法,则大都采用静坐、卧、立等外表上静态的姿势,运用精神内守和调整呼吸的方法着重修炼身体内部。人体在高度入静状态下,意守丹田、气血,炼精化气,神气相接,因而元气在人体内部上下流注,可对大脑皮层下植物神经中枢及血管系统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对内脏器官有一定按摩作用,对自身身体机能起到自我控制作用。入静可缓解大脑皮层对整体的应急反应,为机体的修复和调整提供有利条件。
  从对动态、静态这两种基本健身法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练习静功时外形虽然表现相对安静,但是人体内部各系统在不停运动,是“外静而内动”;相反,动态健身法是“外动而内静”。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得到充分证明。当人们参与活动,如跑步、爬山等动态健身时,内脏肺腑的血液就会流向四肢,从而有利于大肌肉的活动能力增强,承受更大的负荷,内部脏器则活动下降,表现相对安静。现代科学运用脑电记录仪和脑电地形图对气功师发功进入放松状态脑电地形图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气功放松状态下,大部分区域脑细胞兴奋性活动减弱,抑制能力增强,提高了人体的放松能力,从而证明了外表静止的静态气功有利于人体内部活动“身心一体,身心结合”。
  3.健身方法的交融和抉择
  3.1健身方法的融合
  从“广泛的文化冲突史”不难看出,东西方不同文化各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反映了由于文化观念的冲突,健身方式方法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碰撞。但是,动态、静态健身方法都是以健身为目标的,其本质是一致的,只不过所引起人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是各有其侧重点。动态健身法主要重视外表,塑造完美体形,增强人体机能。静态健身法则重点在“内炼一口气”,自我调整内脏机能。所以,贬低任何一种健身方法,强调另一种健身方法价值的观念,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两种不同的健身方法必须融合。
  “动”和“静”是宇宙万物间运动变化过程中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而统一。真正完整的科学的健身方法应是动态、静态健身法的有机结合。在利用动态健身法“练形”时还要辅以静功“修炼内丹”,反之亦然。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体内动态平衡均是“动”与“静”的协调和有机结合。只有动静结合,才会使身心得到全面锻炼。
  3.2健身方法的抉择
  3.2.1文化思维方式对方法抉择。
  2001年10月19日,中国体育报上刊登了丁聪的《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他说:“东方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综合,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是分析。”在健身中仔细分析每一个部分、每一块肌肉,有利于我们把握训练的方法和规律,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而整体着眼,普遍联系的综合方式更合乎辩证法的精神。就像中医治病是全盘考虑、多方照顾、药分君臣、症治关键,如医的是头痛可能是从脚入手,西医则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因而对于健身方法既要采取分析,又要采取综合的策略。
  3.2.2健身方法既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又要有民族特点。
  中华武术、中华养生功、气功、太极等健身方法都蕴含着追求“身心结合,身心合一”静态最高境界的健身思想。它不把竞技胜负看成唯一价值,而明显注重内在的人格培养,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世界民族与文化之林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个性。健身方法抉择时一定要保持民族特点。但要注意,当代社会在越演越烈的“奥运之战”推动下,人们对许多竞技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开展群众性活动时,在竞争活动中达到健身目的成效更加显著。
  3.2.3健身具体方法抉择的依据。
  国际上在现代体育中把Fitness(适性或适能)作为健身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包括:心肺耐力适能、肌力适能、肌耐力适能、柔韧性适能、体脂百分比适当五项基本要素。心肺耐力适能,由长时间的有氧跑步运动、跳操可以得到改善,这是动态的。中华养生吐纳、气功同样非常见效,这是静态的。再如肌力适能运用杠铃器械提高明显,但静力技术的融进效果更加突出。所以,健身方法具体到使用方法和手段时,我们要运用辩证的方法论抉择。既要根据目标确定,又要依据方法的实际功效确立。
  4.结语
  当人们尽情享受现代文明之果时,“文明病”却悄然而至。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传统健身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武术、太极拳、瑜伽等代表东方特征的健身项目受到世界人民青睐。西方的健身思潮的涌现,总要经过我国民族文化的“过滤”,且不断地吸收和融汇各个民族的优秀方法,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多样,并扬弃糟粕,从而更加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和演变。我们要为民族文化自豪,敢于敞开胸怀,大胆接纳,在激荡中学习借鉴,在碰撞中扬弃升华,在交融中丰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庆军,陈峰.近代以降“土洋体育”碰撞的历史悲情——由现代体育的喧哗和传统体育的沉寂引发的思考[M].济南: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1.
  [2]周道仁.“土洋体育”之争的全球化关照[J].广州:体育学刊,2007,3.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保罗.福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