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 参与 合作 提升
2011-12-31汪岚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倡导实践、参与、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和交际能力成为小学英语教师探索与研究的重点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引人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自主性。
一、营造和谐氛围,沟通师生情感,激发参与意识。
“创造能力最能发挥的主要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只有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动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如果师生之间心理相容,感情真挚,学生对教师就会更尊重,对教师的教学也更易接受。课堂上教师过于严肃,会使学生觉得紧张,甚至产生焦虑情绪,给学生造成精神上的压抑。
教师除了借助平时和学生建立起的良好情感基础外,课上也应运用丰富的脸部表情和较为风趣的话语来调节气氛,让学生不只把老师当成严师,而是当成设计师或编导。如:每组学生表演对话完毕,教师可带领其他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教师以境育情、以行育情、以情育情和以理育情是感染、诱发和点拨情感的重要方法。外语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学生就能触景生情,激发起轻松愉快的情感;在创设的社会语言情境中进行外语实践活动。
课堂上还应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在英语活动中学习英语知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体验中积极参与,做到学得活,记得牢。这样,当学生处于集体之中,亲身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亲切的气氛在师生之间洋溢的时候,就会保持积极的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思维清晰,反应敏捷,获取知识当然也就能够更为迅速和有效。同时,因为他们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看做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所以即使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也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
二、发挥主导作用,确立主体地位,创设参与机会。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对学生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获取知识,选择信息。学生要以最快速、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只有依靠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才有可能实现。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语法技能的训练上。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充当“指挥”或“导演”,让学生作为“主演”,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努力促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课堂操练的机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它们体会到主动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在小学英语具体教学过程中,为了贯彻“交际性”原则,新教材推出了“五步教学法”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在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这五个步骤中应分别扮演好“强化记忆者”、“示范表演者”、“组织者”、“裁判员”和“记分员”的角色。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密切注意并及时利用学生的眼神、表情和操练情况等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
2.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
在英语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学语言只靠听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实践。杰斯珀森曾说:“教好外语的首要条件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外语。学外语就像学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泡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学生必须潜入水中,并感到得其所在;这样,才能够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练;教师讲得过多,就剥夺了学生充分练习的时间,等于把他们请出了学习外语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动作用的同时,更要保证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学习的交际活动,想方设法把学生吸引到语言学习的交际活动中来,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
学习兴趣是乐于接近、寻求和获得知识的一种认识倾向,学习兴趣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师在每一堂课上,都必须为全体学生着想,都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使其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体会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质量上应做到“上不封顶,下必保底”,减少“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操练方式,可改用分排、分行、分组等多种操练方式,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方式来显示相同的信息,或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呈现不同的信息。
三、指导学生方法,开展合作交流,提高参与能力。
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善学、会学,这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关键。由于小学生认识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局限,英语自学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
培根说过: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运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教师是智慧的启迪者。因此,教师不仅要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开启学生的心智,使他们有能力自己获取更多的知识。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更新,因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较知识的本身更为重要。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教给学生具体知识,而在于把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况且语言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教师的“教”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要点传授给学生,即使讲得十分清楚,其效果也只能体现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了解和理解层次,至于学生的掌握和运用则要通过学生的反复实践才能完成。凡是学生探索得出的绝不替代,凡能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要给学生多一点的思考时间,多一点的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味成功的愉快。当学生处于集体之中,亲身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亲切的气氛在师生之间洋溢的时候,就会保持积极的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思维清晰,反应敏捷,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也水到渠成了,获取知识当然也就能够更为迅速和有效。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外语教学的研究也一度集中在对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而大大忽视了外语学习的主体,即学习者本人的主体参与性。其实学习外语如同学习其他知识一样,是不能强迫的,语言学习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习者本人。教师的一切努力,只有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基础上才会取得好的效果。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应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他们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