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造
2011-12-31杨丽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在教学中,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我们经常采用考试的手段。其实,这个评估方法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努力程度和存在的问题。林立(2007)说过,成功预言的关键之一是课上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时间练习目标语言。学习语言的本质是为了交流和运用,课堂上教会学生造句就是一种很有用的方式。
一、什么是造句
把字组成词,把词组成句,以达到描述一个完整的意思,这就是造句。学生通过造句可以描述一件事情,表达一个想法,或者提出一种要求,等等。形式上可以是口头造句,也可是笔头造句。
二、为什么要学会造句
一方面,造出一个准确的句子,要求是很高的。要选对词,用对词组句型,选对时态,甚至还有标点符号。造出来的句子不能有语病。在造句过程中,学生需要创设一定的语境,然后通过选择恰当的词汇和恰当的句子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造句的结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的道理。英语学习需要积累,但又不能单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词汇,否则会扼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造句就是学生灵活运用词汇、词组和句型的有效方式。
另一方面,写好句子是提高英语书面表达的关键。我们如果抓好了字、词、段,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一环一环地进行训练,由模仿到活用,由操练到实际,就能让语言知识真真正正转变成言语交流工具。
三、怎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造句
王笃勤说过,使用课堂中所学的重点词汇、重要词组和典型句型造句不是孤立的检测手段,而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将造句的机制纳入正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可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真正做到评估教学一体化。
1.巧妙选用例句。
选用例句是为了让学生模仿,并且为了让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所选用的例句务必要贴近生活,在教学工程中,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原本准备好的例句,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可以利用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让学生仿照造句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appiness.比如利用时事,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dur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再比如利用家乡的地理位置,Yangzhou is north of Nanjing.另外还可以利用造句这种手段,已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如If you listen as carefully as he does in class,your grades must be as good as his.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实际,开动脑筋,巧妙选用例句,使其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记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提高其英语成绩。
2.化难为易。
许多学生翻译句子拿不到满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结构,二是细节。要想突破这两个难点,必须教会学生化难为易。基本方法是问句先变成陈述句,将复杂陈述句先缩句到主谓宾。比如:“是不是成百上千的歌迷都因为他的出现而振奋啊?”第一步变成陈述句:“成千上完的歌迷因他的出现而振奋。”第二步仿照语文方法,再缩句并翻译:“歌迷们很振奋。”
The fans were very excited.The fans were very excited about his appearance.Were the fan very excited about his appearance?经过这样几个步骤,这道题目准确率就高度多了。
四、造句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造句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和学生监控教学过程,但在训练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开始阶段,教师应该跟学生讲清造句的目的、形式和作用,讲透正确性要求,随着造句活动的开展,学生逐渐领悟造句给学习带来的正面效应,对造句的参与度也会因此提高。
2.活动开展要长期化。
造句活动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一部分,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的词汇应该是重点词汇、重要词组、典型句型结构。
3.活动形式要多样且恰当。
形式上,笔头口头交换使用;仿照例句造句、翻译造句和同伴出题造句也可以交替进行。其基本原则就是能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有成就感,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但该项练习不能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毕竟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4.鼓励学生从仿造走向创造。
造句活动开始阶段应该主要是仿照,但随着时间的深入,就应该带有一定的原创性,这样才能避免这种活动永远停留在语言的机械模仿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仿照转变到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上来,为他们灵活运用语言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林立.语法教学实用技巧.译林出版社,2007.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