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维教学初探
2011-12-31陈利峰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教学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大变革,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要局限在知识的传授方面,更要注重思维方面的教育,这样,就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数学问题思维情境。但并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起学生有效学习的兴趣。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选择能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概念、定理等基本知识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也可以利用数学的认知矛盾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还可以将教材中的先定理后应用的实际问题,调换为从应用题开始的问题情境创设,以突出“问题解决—建构数学—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等等。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探究环境,使问题呈现巧而生趣,准而能思,找准创新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选择能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概念、定理等基本知识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数学定理、公式是从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中抽象出来的,是前人经过长期的探索发现而得出的。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的艰辛,学生是难以感受到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应用定理、公式的同时,还应重视展示定理、公式的发现形成过程,以及其中反映的思想方法。并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启动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1.启动创新思维意识。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入、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
3.启动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途径。
一是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营造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三是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四是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五是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
三、在教学中使用数学开放性问题进行教育
数学开放性问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开放性问题引进课堂,如果问题起点设置恰当,使每个同学都能动手动脑,既有助于一部分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精神,进而培养他们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因此数学开放性问题应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1.利用“数学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数学开放性问题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对数学的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进而生动活泼地参与“做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有效发展。
2.利用“数学开放性问题”,实施因材施教教育。
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差异及数学学习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数学教学要在承认这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并且为每个学生创造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
3.利用“数学开放性问题”,进行成功学习数学教育。
开放性问题不束缚人们的思路,可以比较充分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用于解决问题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起点上思考同一个问题,思考的角度、使用的方法和所得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得、有所获,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建构“新知识”,成功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通过不断地让学生获得成功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追求卓越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
时代的发展,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义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的优势,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合理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形成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