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

2011-12-31倪建良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1.引言
  面对崇尚创新的二十一世纪,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标举新课程理念的大旗,着眼于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和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充分发掘其艺术性,才能促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地进行,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和能力的拙见。
  2.用故事创设情境,引入课堂
  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看到数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在生活中不断寻找创新机会。
  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之前,我讲了笛卡尔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有一天,在梦境中他用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织网,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的阶段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下的网不正是说明直线和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由此,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
  3.新课引入及讲解
  3.1模糊导入,准确回答。
  数学中的每一个概念都是高度精确与抽象的,本应与模糊无缘。但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由于学生受知识阅历和年龄的影响,对精确与抽象的认识是具有一个层次分明的过程的,因此有些概念的引入,采用“模糊”引入,再逐步精确的方法,便能收到好的效果。
  在讲幂的运算之前,我讲了芝麻与太阳质量的关系:一粒芝麻的质量不到1克,它与太阳的质量简直是不能相比的。但是,如果把一粒芝麻作为第一代播种下去,收获的芝麻作为第二代,把第二代再播种下去……如果播种下的芝麻全部能发芽、成长,这样一直到第十三代,芝麻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五倍,这是一个惊人的增长。学生求知的欲望大增。这时就顺势导入幂的运算。
  3.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堂课首先要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动脑筋,愿意学数学、用数学。
  在教“一元一次方程”时,安排一个“猜年龄”的游戏:请学生把自己的年龄乘以4,再减去7,然后叫他说出所得结果,依次“猜出”其年龄。倘若某位学生所得结果是45,通过解方程4x-7=45得x=13,即“猜出”这位学生是13岁。在我“猜”对几个学生的年龄后,他们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老师实在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正当他们对我的“神奇之功”赞不绝口时,我告诉他们,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之后,你们也能猜出别人的年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增强了课堂效果。
  3.3注重思维诱导,培养思维探索性。
  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3.3.1注重提问的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高质量的提问,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3.3.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
  3.4严密叙述推理,培养思维的正确性。
  数学思维的发展首先是以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为基础,其次依赖于掌握,应用定理和公式进行推理、论证和演算。因而在理解掌握概念、定理、公式的同时,能正确表述(包括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并用它们进行严密的推理,做到步步有据是正确思维的前提,如果没有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思维将处于混乱状态。如果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和正确而严密的表述是正确思维的前提,那么清晰明确的思维脉络则是正确思维的保证。因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顺序性显得非常重要。
  3.5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3.6引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
  4.课堂的结束,更好地培养对学生的能创新思维习惯
  一个好的结束对整个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内容。
  4.1总结本节的重点、难点。
  4.2简单回顾本节课所讲内容。
  4.3提出与下节课有关的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思考。
  新课堂的数学教学是鲜活生动和谐共进的,教师应秉承“人本”教育理念,围绕“优化课堂,有效训练”的基本规范,在“创新思维习惯培育”上下工夫,当好学生数学学习的“引路人”,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欲望和潜能,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用所长形成自己的方法特点,无须,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论断。
  
  参考文献:
  [1]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数学(7-9年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4.
  [2]数学通报,2005,VOL44,(1):23.
  [3]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数学(7-9年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8.